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先进:古时的“先进”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同,现在理解的先进指的是领先的意思,但古时的先进,指的是先人前人更古时候的人的概念。
野人:一种理解是质胜文则野的野人的意思。他们内在很好,但外在却缺乏礼乐的约束。另一种理解是,家庭条件比较普通甚至艰苦而没机会受教育,没机会学习的人。
因为孔子本身就是“吾少也贱,顾多能鄙事”的人,而且孔子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教,有教无类。所以如果孔子选的话,孔子会选择先学习后有能力成长为可以做官的那类人。
但是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家族地位比较高的人,天生是有这样的资源或者是机会的,这就是“后进于礼乐,君子也。”那么这样的人,也不能够一棒否决,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作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来培养,要给他们创造历练的机会,为他们创造一些从底层打拼的机会,让他们慢慢一步步走上来,这样也能够成为“先进于礼乐”的状态。
这句话也代表了孔子对于人才出身的看法,因为那个时候的人特别注重人才的出身。那个时代,是否贵族出身,就非常的重要了。
但孔子是站在这些底层、平民、年轻人的角度的,他认为,先进于礼乐的这类人,更值得使用,更值得钦佩,要给这些人很多的机会。
其实,也是给这些人更多的机会。
而且,另一面,没有从基层走过的人,是不会了解基层疾苦的,把握不了基层想法,也就不好掌握人心。没作过员工的老板,很难知道员工内心的声音。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困厄的弟子们,如今都不在我身边了。”
这是孔子晚年的一种感慨。经历过磨难、苦难的感情才是最珍贵的。比如战友情!逆境增加友谊。
我们现在大部分都仅仅是流水的师生情的,而那些经历过艰苦磨难共同携手走过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而孔子周游列国,带的很多学生都是经历过磨难甚至生死的。
可是在孔子晚年的时候,这些学生差不多都已经成长到壮年了,正是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在经过了孔子的培养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战场,去发挥价值,所以可能就没有时间再回来看看孔子了,孔子晚年陪伴他的学生也是很少的。
其实这就是非常悲哀的地方,引申到我们自己身边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到了四五十岁的年纪,父母已经很老了,他们需要我们的陪伴,但我们却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在他们身边。
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老了都会思念自己的孩子们吧,也都是需要孩子们的关怀的。可这也是孩子们最忙的时候。
人老了,就是会感伤,所以,对于自己的老师,对于自己的父母,多点时间,去陪陪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