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都有两个最基本最基本的需求,重要感和归属感,他们需要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且归属于家庭中,如果这两个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就会被周围的人事物,尤其是对自己产生一些很重要的价值判断,并建立一些决定性的信念,而这些价值判断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伴随着他们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源自孩提时代这些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信念。因为这些价值判断和信念会造成孩子的偏差行为,而偏差行为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疏导就会伴随孩子长大,成为他一生行为的主要模式,也就成了他们的命运。
孩子的需求也就是重要感和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孩子会很受伤,进而感到气馁沮丧,之后偏差行为就开始,比如争取注意,权力斗争,报复,放弃。作为父母我们都能够成为有效能的父母,要想成为有效能的父母,我们要先疗愈好自己的伤痛才行,我们无法个别教授你们养儿育女的技巧,但是当你意识的层次提升后,你们自然而然的会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殊不知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因为所有孩子之所有偏差行为,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缘故,责任还是在我们大人身上。所谓宠坏也是指孩子有偏差行为,有些父母没有化好界限,一味地顺应孩子,反而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无法找到自己的孩子,当然会有偏差行为。
通过上面的学习,对我的收获有以下几点。1,我家大宝过去能够离家出走,想想他的重要感和归属感,我都没有足够满足他,他也没地方发泄,所以通过这种偏激的方式,来引起我的注意。想想他的内心,该是很孤独很无助的。
大宝相比妹妹问题更多,更敏感更脆弱,他的身上有很多我的阴暗面,我应该全然的去接纳他,去爱他,毕竟作为孩子让他承受这么多很不公平,我很心疼他,他很棒,我有理由爱他。我可以试着无条件的爱他,接纳他的好与坏。
同时慢慢的学会给孩子树立一个界限,给他们树立一个边界。
"你内心觉得自己是父母不当教育下的受害者,你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关爱,而为了平衡这种心态,内在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胜过别人,于是你就以辛勤工作表现优异来作为补偿,但是你的内心还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你永远都不够好,永远都没有办法获得父母真正的爱,因为你就是不够好,在你心里把你的母亲看成受害者,于是你从心底想去拯救他,但是一个孩子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所以你的拯救一点也不成功,一是你的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有很深的挫败感。在无法承担这么多的愧疚和挫败感之后,你又成了迫害者,瞧不起你母亲的脆弱无能。当你扮演别人的拯救者时,一定也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所以被你拯救的人最后都会怨声载道,让你的人际关系没有好下场。受害者的角色,你要学会去面对受害者的痛苦,只有化解整合这个痛苦,你才能从受害者的牢笼中挣脱出来。想要从受害者的角色中挣脱是没有用的,这样的尝试只会把你带到迫害者和拯救者的位置。毕竟把自己关进这个牢笼里面的,通常是你对外在的人事物的抗拒,你因抗拒而产生负面情绪,让自己沦为受害者。 就像幸雄,他觉得父母没有以他想要的方式对待他,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他就成为受害者了,为了逃避自己的无价值感,他会借由拯救者和迫害者的角色来帮助自己,不去面对受害者的痛苦。 解决方案,如果你能以自己的负面感受安然共处,例如你愿意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自己的脆弱无力,那么你就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有效地因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 不会被困在受害者的牢笼了。
结合自身,我发现我姐妹三个都是不正常的孩子。同时扮演了拯救者和迫害者。从小因为妈妈受害者角色影响,导致我们拥有着有缺陷的童年,每每妈妈对爸爸的抱怨唤起了我们姐妹三想拯救她,同时又瞧不起她的一个怪圈。就和上面说的一样,当你决定担任拯救者的角色,你一定担任了迫害者的角色。同样的,因为我的婚姻,我姐妹和我妈妈同样的担任起了拯救者和迫害者的角色,一方面想把我从不幸婚姻中拯救出来,一方面又瞧不起我,这让我万分痛苦,但今天学了这个我发现很受益,的确很多人都是又做拯救者,又做迫害者。要想从这个牢笼中出来,你必须面对他,接纳他,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接纳自己的脆弱无力,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有效的去应对外在你不喜欢的人事物。(事实上我妈妈已经尽了全力,我们应该宽恕他,同时也就是宽恕了自己。毕竟你跟真相较劲输的永远是你)
今天的内容有点烧脑,找到了我的功课,第一反省和女儿的相处。第二,和妈妈姐妹的相处同时,要学会面对他们对我生活的指点应对招数
认可并在今后生活中可以应用的一句话是,不要去做拯救者,因为一旦做了拯救者,就一定会做迫害者。之所以做了拯救者,是因为不想面对受害者的痛苦,解救方式是学会安然的面对痛苦的感受,比如接受自己的无价值感和脆弱无力感,那么,你才能从这个受害者角色牢笼中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