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成君。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不知道如何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家长会想到用外在物品的奖励,去刺激学习这个行为,可我们发现,这种奖励机制起到的效果很短暂,刚开始也许还有用,持续的物质刺激,却发现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到最后没效果了。
这就跟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德西效应”有关,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我们再来看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这老人真聪明)
我认为,1,物质奖励激发的兴趣是短暂的,2,物质奖励可能会使“内部动机”转变为“外部动机”,就像上面那个有趣的故事一样,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外在奖励是不可控的。所以,存在内在动机的时候,就要警惕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如若还没有内在动机,可以尝试用外在动机适当刺激一下。
如何使外加奖励在不影响内在动力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尝试。
要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