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讲如何提升认知,分为“内观自己,摆脱焦虑”“外观世界,借力前行”两部分,内观部分讲述重新认识自己的大脑,理解焦虑的根源,耐心的真实含义,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等;外观部分讲述怎样提升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等。
书中讲述怎样才算是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并非读完、或者做了笔记、做了思维导图,就获得了作者的知识体系,更有用的是需要和自己的知识建立关联,变成实践,再深入的掌握方式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其他人。
所以本次读后感,重点从其中对我自己启发更大的几点进行更为感性的总结。
第一,关于觉醒。
作者自序说自己36岁,在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已经老大不小的年纪,毅然开始探索。才逐渐摆脱混沌,从迷茫到清晰。
我最近也是不断有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已经34了,之前总是在本职工作上下功夫,总是迷迷糊糊地觉得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更好,实际上确实也还算是在不断向上,但是离我理想的目标还是有点远,有点懊悔没有在更早几年接触到这些提升自我的内容。
其实从高考之后报学校开始,到大学、到工作、到现在,就始终处于这种状态,总觉得看不清楚,希望可以像歌中唱的能有谁“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希望能有良师益友可以帮助讨论、做选择。
但是原来,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觉醒,自己看清楚。
虽然这些年也不断有人从各种层面给了我许多帮助,但是基本还都是点状的,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自己做选择的能力,清楚这个世界的本质规律,知道实现梦想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关于大脑的工作机制。
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其实并非作者原创,但是好在他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解读,所以看得很有感触。
大脑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三种,基本上分别在2岁、12岁、22岁发育成熟。前两者的天性就是目光短浅、即时满足。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驱难避易、急于求成。而大多数自我以为的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动物”的原因。
这部分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一些行为。
原来我之前的拖延症、意志力差、专注力差、处事情绪化,其实都是理智脑运用不够的表现。
每次Flag立了又倒、倒了又立,还不断给自己找理由,并且让自己相信,确实是因为种种困难、实属无可奈何,其实都是由本能脑和情绪脑在作怪,让自己在实际上还是处于婴儿、儿童最多青少年的水平啊!
真的不能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了,毕竟,总是用一点点学习、一点点锻炼来安慰自己,自我感动觉得做得不错了,又有什么用呢!实际上还是得有结果才行啊。没有结果,即使理由再合理,即使所有人都认可,又能怎样?!
第三,关于舒适区的突破。
书中讲了很多如何将知识落实到行动的方法,这些内容挺明确的,而且很多和我当前的情况十分匹配。
比如有了目标,有了分解,有了手账,有了打卡,还是没办法坚持行动下去,怎么办?
答案是找到自己的拉伸区,即“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才能不用意志力去坚持,而是可以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中获得享受,获得正向反馈继而更主动地继续拉伸、突破。
之前关于舒适区的理解太狭隘了,觉得不要长时间刷手机、看视频,努力多学习就是突破舒适区了,其实不是的,重要的是要明确衡量当前的水平,从结果导向不断向前稍微做一点改变,有行动、有结果,不断有输出,才算是真正的突破。
看豆瓣的评论中,有些说这种成长类的书,大量摘抄引用。书中确实有很多引用,也有一些地方感觉没讲清楚,讲几个名人小故事,引用了其他书中几个概念,然后就说结论,没有充分的论证过程,没有自己的观点输出。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很有共鸣感的,也有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手账的格式示例等,个人认为还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另外,再写下读完此书后给自己制定的行动项:
⚪从跑步开始,践行“把意志力坚持变为主动”,践行“舒适区边缘”的不断突破。
⚪用作者的示例方式做手账,即“工”字形手账,包括待办事项、当日计划、实际完成情况、备注四部分。
⚪用Excel记录每日反思,之前也有零散的记录每天的感觉,这种方法确实挺好的,可以更清晰地关注到自己的感受,更深刻认识自己。后面需要将这件事情更常态化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