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从小到大都很努力,但是收获却越来越不理想,初中小学的时候,举重若轻,很容易就取得很好的成绩,高中费尽力气,复读一年终于考入了一所211大学,大学期间,就比较悲剧了,怎么学都是60分万岁的状态,他很困惑。
明子绝对不是坐在书桌前,脑子却在神游的那种假努力的学生,相反,他是真的很努力,而且意志坚定。英语学不好,就学英语;数学学不好,就学数学,哪怕别人用一个小时学会的东西,他花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而且他酷爱读书,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人文社科的书籍,知识面很广,他最后收获甚微难道真的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资质有限,智商比一般人低?
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讲的是在任何领域持续不断的努力练习1万小时都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定律有一定的道理,神枪手都是靠子弹喂出来的,但是这个定律大概只适用于这种重复动作的工作,贾岛不可谓不努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李白,喝着酒就能写出千古名句,科研、创新思维大概也不是靠1万小时练习就能成为顶级科学家的,不然不就人人都是爱因斯坦了,看来明子的问题真的是天赋问题。
直到工作几年后,明子回顾求学生涯,才发现,问题不是完全出在天赋上,而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避重就轻,导致付出大,收获小,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明子初中举重若轻,是因为初中知识简单,老师又全程陪伴,明子不用思考怎么学,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就可以了。到了高中,老师只管讲课然后留一定的作业,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查缺补漏,这个时候明子的问题就出现了,手上有好多练习册,明子的心态是尽可能多的把手上的题都做了,这个想法本没有错,题海战术总是没有太大的错误,但是问题是,每一套练习题都是由浅入深,难题只有最后的那几道,明子做题往往做到最后遇到困难就放下,然后去做其他练习册上的题,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会的题依旧会,不会的还是不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复读的时候,成绩又上来的原因,因为复读的时候,老师们又像初中的时候那样带学生了。到了大学,更是这样,不进行深入思考,怎么可能取得高分?参加科研项目,不深入思考,怎么能把知识活学活用?
这一切在明子读在职研究生的时候,得到了印证,读在职研又要工作又要学习,明子投入的学习时间并不多,但是成绩基本都过了80,这当然也不是老师放水,因为除了公共基础课是在职的学生单独考试,专业课都是和全日制的学生一张卷一起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