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计时用表,不过不是手表,而是“圭表”。这是一种用于测定日影的仪器。其中,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就叫表。
当然,古人测量时间也不仅仅是用圭表,毕竟这玩意在阴雨天和晚上都不大好用。也有根据鸡鸣雀归等动物活动来计时和指导工作生活的,于是便有了“闻鸡起舞”和“半夜鸡叫”。也有根据天色明暗来计时的,于是就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这些计时方法都不太准确。好在古人生活节奏缓慢,时间观念没有现代人这么强。
精确一点的计时工具叫做“漏壶”或简称“漏”,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于是就有了“铜壶滴漏”,“漏尽更深”等说法。
现代机械钟表是否起源于瑞士我不敢说,但瑞士人的确是将钟表行业做到了极致。在清朝时,皇帝和王公大臣都以得到一个西洋自鸣钟而得意洋洋。可见,尽管中央大国物华天宝,无所不有,但西洋的钟表还是在方便性和精确度方面远胜本土仪器。
手表之前,流行的是怀表,我国电影里表现解放前的洋买办和很行家时,胸口往往会挂上一截金闪闪的金属怀表链条作为标志。据说,手表的起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认为怀表掏来掏去不方便,就把它绑在手上,于是就成了手表。瑞士人的最大功劳,就是把怀表做得更小而功能与怀表一样强大,就当时的技术工艺而言,这实在不容易。直到二战后,圆形机械腕表才在人民大众中得到普及。
1952年,瑞士人生产出了第一块数字式电子表,可惜当时看不到它的潜在价值,随手就把专利权买给了日本人。结果日本人的电子手表以排山倒海之势在世界普及开来,大大压缩了瑞士人的机械手表市场,瑞士人把肠子都悔青了。
不过,作为钟表大国的瑞士没有就此服输,而是在1970年后大量推出石英电子表,重新抢回了日本人的风头。
进入二十一世纪,可用于计时的玩意太多了,如计算器、电子词典、电视、DVD和电脑等等,其中最普及的要数手机,手表作为计时工具的用途也日渐弱化。可是,聪明的瑞士人又成功实现了手表的产业转型,把原来的计时工具硬生生打造成奢侈的装饰品,手表就此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在,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士如果当众掏出手机来看时间多半会遭到耻笑,而不经意地抬起手腕看看自己低调奢华的劳力士则被认为有品味有修养。
我国最著名的手表品牌当数“上海”牌,改革开放前,谁要是拥有一块“上海”手表,其拉风抢眼的劲头不亚于今天开着一辆宝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姑娘们嫁人往往要求男方备齐“三转一响”,或称“四大件”。“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是收录机。这四样东西当初曾逼得多少小伙子跳楼的心都有。
现在,小伙子们不再为“三转一响”发愁了,可姑娘们对此早就不屑一顾,要求又升级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小伙子们照样被结婚条件压得想跳楼。
唉,无论再怎么努力奋斗,小伙子们大概是永远跟不上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