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暗恋“写作”,但是因为自身不够强大,只能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后来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写完了英文写中文,写完了古文写日语,自以为攒够了资本,于是鼓足勇气开始向写作表白,结果被无情打脸。
后来我反思原因,写的内容不够深刻?写的内容不够好看,都不对,是因为我没有找一个红娘!
认识到这个致命的问题后,我出重金广贴悬赏榜,谁能帮我成功牵线,必有重赏。
后来,一个姓任的奶奶主动请缨,展示了她丰富的内涵,天文地理,中外大事、飞扬文采、家国情怀,360行的真谛,她无所不能,无所不晓。在被震惊的同时,我拜她为师,她传授我勾引“写作”的大法:文字要简练、标题需新颖、信息量要大、情感要充沛。我听从她的建议,经过勤学苦练,钻进山洞练习了半年神功,再次表白约会“写作”,她居然答应了!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无不感谢任奶奶,也行做个广告,她的全名是任民日报,官方名字叫做《人民日报》。
要说任奶奶有多厉害,让我带你看看她的内涵:
那天和她谈论农村养老问题,她直接甩给我一篇文章,分析地鞭辟入里,让我折服:
她说:让老人负重前行,终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子女在内的全社会,拿出更多的温情来。
“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儿孙绕膝、乐享天年,曾是乡土中国一代代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然而调查表明,当前部分农村老人却为了子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随着他们日渐年老,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边缘,生活则维持在“有饭吃,没钱花”的状态。
任奶奶结合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体验,继续给我分析:
“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其实这种寂寞,不仅是闲暇娱乐单一,精神文化缺乏,更在于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让占比近半的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老有所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其实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帮他们走出焦虑,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地。
如果说任奶奶是因为年纪大了,对于老龄化问题感同身受,那你就是以偏概了。她对于新兴事物同样高度关注,比如她和我谈起24小时便利店,也是如数家珍,说出的话直击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便利店,与孤独“擦肩”》中,她写道:
多少人深夜点一杯关东煮,中意的不是味道,而是流入心田的温度;多少人徘徊于货架间,挑的不是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的充实感。便利店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很“现代”,却又在城市的喧嚣与霓虹之外,开辟出另一种生活体验的可能。在一些电影、小说中,干净整洁的便利店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地方;对很多人来讲,到便利店买瓶啤酒,与收银小哥两三句闲谈,也未尝不是一种放松,消除工作的疲惫、赶走生活的孤单。
听到这里,我突然回忆起了自己2008年在北京工作的场景,半夜去便利店买点东西,买走的是东西,可是内心体验却远远没有任奶奶这般丰富,真是她老人家吃过的盐比我走过的路都多啊!
任奶奶继续和我闲聊,:“有人说,便利店的关键词就在于“陪伴”,而这可能恰恰反衬着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孤独。当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原子化、虚拟化,越来越多的人过着“网上生活”,却反过来挤压了“线下空间”。低头族、宅文化、社交恐惧.....正成为现代性症候的突出表现。反过来,无论是令人暖心的24小时便利店,还是让人心动的深夜食堂,人们在这里可能不是要寻找物质与生理的满足,而是期待某种精神的慰藉,并尝试借助这些物理空间,触摸到人与人之间新的,或者说反而是更为本真的生命连接”
“24小时便利店的点点灯光,有时像是某种关于家的隐喻。此刻我只想推开那扇在深夜唯一开着的们,迎接又一个黎明。
是啊,听到这里我都想跪了,没有这种内涵与见地,她如何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做文学青年与写作见的红娘?为了她的牵线之恩,我决定写一组文章感激她----我为何迷上了任奶奶,不,应该是《我为何迷上了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