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很多人以此来安慰自己,觉得自己就是遗世独立,不俗于尘世。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写出了我的逃避与自我解脱。
有些我不喜欢的交际,或者不在乎的,我尽可以这样活,或者假装自己是这样。
而我若在乎的交际,这就好似我融入不进去的安慰。因为太过在乎,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渴望大家在心中惊叹“此人格外有意思”或“此乃不同凡响”。希望能让人眼前一亮。
可事实是,想多了,开口少了,别人也会弱化存在感。越没存在感,越没安全感,越没存在感,这是一个循环。
每个人的角色,在见面那一刻,总被印象假设,然后当真呢。
而我呢是哪一个。血液是沸腾的,却被安静外在牵扯,你们交头接耳,我却像旁观者。渴望众人许可,冷静却换成我性格。我只是慢热,不是不快乐。”
这首歌是我对我慢热的心境最贴切的表达,我每次说要主动,却总会被冒出芽的格格不入引导影响甚而破碎。
我的思想中总存在着矛盾点,并且一旦产生矛盾点,我的心境很容易被击碎。
不能说我是个脆弱的人,但我的情绪总会是敏感的。
可能就是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当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放大不好的情绪。
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积极热情的心态,逐渐显示出谨言慎行,不热情。
所以,慢热虽无不好,但尽量给自己心里暗示,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积极。也让我们能在喜欢的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释放自己的热情。
慢热一般会伴随的词语就是话少内敛。也就是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是不好接触的。可能很多人都会解释说这并没不好,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可其实能在意别人眼光的人,其实是在意自己。自己会形成对自己的审判。自己的表现会在脑中打个分,人又是会对自己更苛刻的生物,对于自己的标准反而会更高。
与理想比较,我们总是处于劣势。
从小学开始,我就在上面走了太多的弯路。我小时候话不多,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亲戚们总是开玩笑叫我哑巴说我话太少 。
小时候不懂,也没太多的矛盾心境。等大点,懂事了,别人再说我寡言少语之类的,我心里就不服气。
当我初中,高中,大学。。我虽性格上早已有所改变,也比较偏向外向。但始终慢热,只是在稍熟点的人面前嬉笑打闹。可与我亲戚们的关系这些年始终变化不大。
我希望别人看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我,我难以面对小时候那个我。而我也不想谈笑风生,与他们言笑晏晏。我觉得在他们面前我就是小时候那个我,我不想刻意改变。
所以对我来说,有时候第一印象就已经变成了我日后的生活模式,我娴熟又坚持的扮演他们认为的我的角色。懒得改变。却又逃避让我拘谨的关系。
慢热带给我更多的是性格上的懦弱。而我也希望活的热情、开放自己,在一段关系上能够充分做我自己,而不是逐渐变成别人眼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