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眼看着身边的朋友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很是滋润,眼看着同年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眼看着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自己却一事无成,心里啊真是不甘,似乎自己每天也很努力,但于事无补,没有一点成就感,很多想干的事情都没有干成,很多预定的目标都没有实现,自我感觉还辛苦的不得了,每天都在质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
相信很多人都感受过或者正在感受,这就是典型的焦虑症。我们有很多先完成的事情却在额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的完成焦虑,我们有既定目标去尝试却没有精确定位的定位焦虑;我们有很多看似相同的路径选择,却无法选择这不确定的事情的选择焦虑;我们有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环境焦虑;我们还有让自己变强的要求,却困难重重,无法回避的艰辛而出现的难度焦虑……。这一切的焦虑,都困扰着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的各个阶段,一直到死不瞑目。
归结起来,穷尽一生我们都在痛苦的时光里煎熬,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但很少人有去系统思考这些焦虑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大多是自我安慰,得过且过地走完一生。
其实,无论你智商多高,心态多好,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追求舒适,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心态造成的。这是人的天性,我们无需自责和愧疚,也没有必要去较真,更不要自暴自弃地放纵自流,积极的思考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解决焦虑问题和最终达成平和心情的不二法门。我们如何做到呢?
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情,克制急于求成的欲望;自我认知自己的能力,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完成自己努力能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强求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想法;对一些重要的事情要有优先权,放下一切去完成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在环境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抗争现实的环境条件,逆天而行;直面核心,客观评判一下现实条件,逼自己下狠心去完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
虽然以上的说法看似不那么难做,但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克服焦虑的第一要务,一切焦虑来自于自己欲望的不满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可以克服焦虑的行动却是耐心,保持耐心是克服焦虑唯一的品质,得耐心者的天下,诸葛亮的智慧敌不过司马懿的耐心,韬光养晦讲的是耐得住寂寞的积累,缺乏耐心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都会是一事无成。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万小时定律,二十一天养成的习惯,屡败屡战的精神都是需要耐心支撑的,享受成功过的喜悦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心理满足的欲望。
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当我们需要去认知耐心的规律,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的努力给予欲望的满足是缓慢且有限的,到了某个拐点,这些成就或满足感会急剧地上升,很多时候超出预期,难以估量;健身的朋友会有一些体验,有时候能力的积累会不知不觉中跳出舒适区,达成拉伸区,进入困难区,然后一骑绝尘地到达了目的地,自身的强大变得不可琢磨和不可思议。
耐心最有说服力的是学习成长的过程。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都是一个一个阶段的积累,最终的结果是需要改变现有的状态,但没有前面的积累是难以有改变的,形变和结构性改变是积累了大量的能量完成的,纯粹的输入并不能马上引起改变,只有累积的能量才会引起质的改变,任一阶段的上升都是在平台期后实现的,这是基础的东西,需要忍耐的习性去做。
当我们清楚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就能在面对长期欲求得不到满足的冷漠和失败的挫折时,坚守的力量就会显现,好像这是毅力的体现,其实这是一个人目光远景的结果。
如何拥有耐心?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难,也不是那么的苦不堪言,而是我们要对许多及时行乐的满足诱惑要有延迟满足的心性,把对情绪抗变成对话沟通,接纳及时行乐的天性,在自我思维的斗争中建立底线:不求一时一刻的满足,要有后快乐的放松与满足。
面对困难,我们要主动求变,改变自己的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不能急于求成,缓慢改变自己,无论多少次失败都要建立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机制,那样的效果会天衣无缝地产生效果,释放心中纠结的情绪,消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