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现在仍然不知道去做什么而迷茫,那就赶快去做,做着做着就越发的清楚了
大学三年级,遵循着学长学姐的指导,在尚未升入大三的暑假关注招聘实习生的企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司投出了经过精心修改的简历。尽管是精心修改,但是除了在学校的一些部门工作经历之外并没有其他光鲜的经历,所以最初投递的很多公司几乎都如同石沉大海,假期过去一半的时候,我有幸进入现在这家企业,在人力资源部开启为期半年的实习期。
尽管在学校时,授业师们并不推荐学生过早的参与实习或是放弃学业进行创业,但是很多学长学姐仍然在大二或是大三便走出学校,进入很多高大上的企业从事实习。能力更出众的甚至能够进入国有银行或是券商投行。关于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在很早的时候就走出学校实习这个问题,知乎或是简书或是各种微信公众号都有过讨论。从我的角度来说,只要学完了本专业大多数的知识,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去体验真实的职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生过早进入社会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学校的授业师们也多对进入事务所或是企业实习的学生不屑一顾,有些教授在课堂之上称出去实习的学生只是去打杂或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工资浪费大好时光。在家长看来,实习生不过就是去打杂送水拿快递。我的母亲在同辈人里算是很开明的了,但是当我跟她讲我要出去实习,做人力资源的工作,母亲第一句话便问:“你去的是个什么公司,有没有倒闭的风险,是不是骗子,为什么要招你一个大三的?”我给她公司的官网,她仔细核对之后,问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去人家公司干什么?是扫地还是端茶送水?”我只好仔细解释,自己是去做专业方面的实习,不是去给人家打杂当保洁职员,母亲听了之后表示还算满意,只丢下一句:“反正我对这个也不是很懂,你自己小心反正别被人骗了。”
父母都是老牌国企的基层员工,所以对于实习的看法也逃不出计划经济时期的那种定义,甚至在我跟父亲说我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时,父亲很奇怪的问我:“人家还会给你一个实习生开工资?你就为了这一千来块钱不好好在学校里呆着?”我只好表示无语。不可否认,很多家长或是授业师们认为大学生出去实习就是为了赚一点小钱,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如多读几本书,多学一点知识以后才能挣大钱。的确,广大微信公众号的作者们在向20多岁的大学生们传授人生经验的时候往往是,“大学生你的20岁应该这样过”、“20岁的你们都在迷茫什么”、“大学生你们在忙什么”、“二十几岁住在哪里对你有多重要”。个人认为,实习与否是每个学生必然遇到的抉择,选择走出去或是留下来都是个人自由。出门实习未必就是不珍惜学习时光亦或是浪费大好时光。国人都喜欢一种非黑即白的理论,即不做和学习有关的事如实习或是创业就是浪费时间。诚然,学生时代,学业为重,毕业之后在职场的时间还有太多,的确不必要过早的进入社会,但是如果已经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不愿意继续在专业领域内深耕又有时间的话出去实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的学校和父母即使不看好,也不该过于引导趋势,或是处之如洪水猛兽。现实的情况是,过分强调传统的正道最终也不得不向不断变化的现实低头。就像21世纪初的电子游戏,当初的电子海洛因最终成为了大学课堂之上的一门专业,我们国家年轻的一代也正活跃在世界一线将国旗升起在电子竞技的战场上。最终我们这群人中的大多数都要走进社会,实习也是一个必经之路。
微信的快速发展,大量与求职和大学有关的公众号顺风而起,送鸡汤,写励志,内容套路几乎相差不多。在我关注的多个这样的公众号里很多篇文章在相差不到三天的时间里被相继转载,有的就是改了题目换了封面,对于其中的错别字或者是语病不加修改的引入,所以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关注的公众号下降了十六个。经过三个月的实习,我开始看得穿那些所谓的大学生文章。职场并没有那些公众号里所说的刀兵相见,同事之间也少见口蜜腹剑之人。至于大学生为何迷茫,人生必经之路而已,事实上除了极少数无所事事的混日子的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大家尽管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思考,但是也并非迷茫的不知去路。即使是有迷茫,但是各种信息的可获得性使得90后较之85后一代的大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去思考自己的方向。2017年95后即将进入职场,随着职场平均年龄的下降,职场的变动也会更为剧烈和突出,所以如果有时间有余力在不翘课不耽误功课的情况下,早点实习。最后借用大学两年最喜欢的一个授业师的话:“当你现在仍然不知道去做什么而迷茫,那就赶快去做,做着做着就越发的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