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夏蝉依然在鸣叫,此起彼伏。我心中涌动的思绪,也同样此起彼伏。今天从早到晚的发生,在我心中激起的涟漪,一波又一波。
今天,一天里,跟妹妹的电话打了好几通,话题围绕在她跟姑娘之间。从她的话语里,我知道了半月前的那次母女冲突,我也了解了最近半年姑娘的一些状况。最初,我主要是听她诉说。我想着让她说说也好,情绪就会有所宣泄。只是没想到,傍晚的那通电话,引发了我很多很多,我俩说了很久。
妹妹来电的时候,我正在看李崇建老师的《麦田里的老师》当孩子读书不够认真这一章,那一段深深打动我的内容。听了她的话,我当即决定要跟她分享那一段,于是,电话里,我将那一段念给她听。然后,她说,好像说的就是我们呀,但是我们现在时间不等人啊,初三了,考不上高中怎么办呀?我说,那是中考重要还是姑娘的一辈子重要?再说了,我不认为姑娘现在的行为就表示她不想努力,我想她目前的行为也许只是告诉我们她遇到了困难,而我们,需要想的是能做点什么,给她帮助和支持,陪她走过这段困难时期。
然后,我跟她分享了我自己这几天的状况。上周,爸爸妈妈都住院了,而先生又邀我周末跟他一起去镇安。我选择了跟先生一起外出,同时,我清楚的知道我心中的那些对爸妈的内疚,对妹妹的不好意思(因为爸妈住院大部分是妹妹在照顾);我也清楚的知道我“应该”去照顾爸妈,我为“我的选择”不是“我的应该”而自责。我清晰地看着自己,我承认这些感受,承认我的自责,也给自己所有的允许。同时,我清晰地知道,我对爸妈的挂念,还有对他们可以照顾好他们自己的信任。借由我自己,我更加清晰了对姑娘的信任,我相信她的积极,她的努力,我告诉妹妹,并不是我没去照顾爸妈,我就不挂念他们,我依然爱他们。同样,并不是姑娘跟朋友出去玩,她就不想努力,她依然想要努力把功课学好。
挂断电话,我依然在那份看懂自己,看懂孩子的感动中。我有些释然,有些轻松。我知道:我们有“想要”,我们的“想要”也许跟家人对我们的期待是一致的,只是从“想要”到“做到”,还有一些路要走,在这段路上,需要我们身边的人,给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支持。
最后,附上李崇建老师那段深深触动我的文字:
所有的青少年,都想要一个积极正向的人生,没有人想自甘堕落,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当他们遇到困顿、怠惰、犯错、困惑与不安的时候,他们听到的语言,通常是指责与说教。
这些道理,孩子们并非不懂,真正的根源应是如何帮助他们一起去面对上述的困境,比如读书会烦躁,读书无法专注,旁边的事物会让他分心,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他们仅能自己孤独地对抗着,任由现况回环反复,任由时间点滴逝去,形成更大的焦虑与罪恶感。
久而久之,它们衍生出的生存法则,便是不想努力,不想读书,对抗大人,维持现状。但他们心灵无法藏匿的一股愤怒,常常反应于外在伤害大人,于内在伤害自我,并且逐渐不相信自己。而大人的帮助,往往没有加分,反而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只孩子受挫折,大人更是受挫不已。
很多大人认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散漫、懒惰与浪费时间,因此着力在如何改变他们的状态上。严厉管教,重整纪律,但此举在现代教养环境中,很大比例上会造成冲突。
大部分的孩子,是被心中衍生出来的焦虑干扰,导致他们生活散漫与浪费时光,因此我常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协助他们面对焦虑,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的处境,进而帮助他们解除焦虑,朝正向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