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面前,党组织始终是人民的坚强后盾和主心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月9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西藏定日抗震救灾工作,强调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这一重要指示凸显了党组织在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也为我们在面对各类灾害和困难时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化组织引领,凝聚救灾合力。一是迅速响应,靠前指挥。在西藏定日地震发生后,当地党组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靠前指挥、现场调度,及时掌握灾情,协调各方力量,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与2020年武汉抗疫初期,武汉及湖北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领导干部下沉一线,指挥抗疫工作有着相似之处,正是这种迅速的响应和靠前的指挥,稳定了人心,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整合资源,协同作战。党组织充分发挥其组织优势,整合各类救援资源,包括消防救援队伍、解放军、武警部队、央企等,形成了强大的抗震救灾合力。就像在2021年河南洪灾中,党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解放军、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抢险救援,各地的志愿者、社会组织等也纷纷响应,在党组织的统一调配下,物资、人力、技术等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三是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基层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和生产生活自救,形成了全民参与抗震救灾的良好局面。如在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中,当地党组织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村民们自发组成救援队伍,协助专业救援人员搬运物资、清理废墟等,充分展现了群众力量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践行初心使命,守护受灾群众。一是全力搜救,不遗余力。党组织把搜救被困人员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党员干部和救援队伍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开展搜救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这与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时,救援人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奋战在搜救一线,努力寻找每一个可能的生命迹象如出一辙,体现了党组织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二是精心救治,关爱入微。组织医疗专家会诊,全力救治受伤人员,用心用情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病能及时医治等。在2022年泸定地震中,党组织迅速调配医疗资源,搭建临时医疗点,为受伤群众提供及时的救治,同时还组织心理专家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三是妥善安置,稳定民心。统筹好临时安置和过渡期安置,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党组织积极协调帐篷、棉衣、棉被、取暖设备等物资,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住所,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西藏定日抗震救灾中,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为受灾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安置条件,稳定了民心。
立足长远发展,重建美好家园。一是科学规划,有序重建。党组织要立足灾区实际,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明确重建目标、任务和重点,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产业恢复等工作。在2018年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党组织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科学规划重建项目,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新城镇和新农村,为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保障,助力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就业援助等,为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玉树地震重建过程中,党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畜牧业等,促进了灾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高了受灾群众的收入水平。三是心理重建,重树信心。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活动,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地震阴影,重树生活信心。在多次地震灾害后,党组织都积极组织心理专家和志愿者深入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援助,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