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别爱翻看《历史的错觉》这本书,尤其印象深刻的对周厉王的评价。从一个刻薄贪婪的暴君到伟大的改革家,这种对人物的颠覆性认知,确实能带来阅读上的震撼。
从传统的文献资料上来看,确实是千篇一律的对周厉王进行指责。比如指责他与贵族争夺经济利益,把山林池泽的收入收归王室;政治上推行高压政策,派卫巫监视国人言论,使国人在路上相遇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神交流。
堂堂一朝天子,居然和手下贵族争夺财富,让人看起来确实有一点贪婪的模样。他真差那点钱吗?他真的为了钱连脸都不要了吗?这得困难成什么样子,才能让天子放下身份堂而皇之地与民争利。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实际上是用土地把天子和贵族联系起来,天子分封土地,诸侯承担义务。土地所有权名义上归周天子,实际上由贵族所有。因为土地不能擅自买卖,所以贵族的土地来源只有一条途径,即通过周天子封赏获得。西周中期以后,这一现象有所变化,有一些贵族私底下利用土地进行交易。周天子与贵族之间利用土地联系的纽带被打破,再加上周天子手中能够用来封赏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王室获得的直接财政收入减少。与此同时,王室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减少。到周厉王执政的时期,王室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岌岌可危。财政改革势在必行,周厉王把自己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在与贵族的较量中,周厉王为了加强王权,任用荣夷公进行经济改革,利用卫巫控制舆论,结果引起了全体贵族的反抗。这些贵族联合平民发起了针对国王的反抗斗争,这件事被称之为“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贵族们掌握了话语权之后,于是就有了精心设计的周厉王形象。
以下是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周厉王的记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周厉王在西周末年加强王权的尝试受挫之后,贵族的力量空前加强,这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周厉王的经济改革思想最终还是被沿袭了下来。数百年后,汉武帝强力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国的经济控制,也算间接为周厉王出了一口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