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塑造现实
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
——拉比·阿拉梅丁,《哈卡瓦提人》
这句话跟我看过的一句话很相似:我们活在客观世界,却拥有主观事实解释权。
人的记忆有重构的功能,如果只告诉自己消极的信息,慢慢地,我们习惯忽视积极的内容。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我们记住的可能不是事实,而是消极心态下,自己编造的悲惨故事。
信念的力量
信念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期待什么,就很可能会经历什么。
如科普作家克里斯·伯蒂克在《大脑密码》一书中所言:“在很多方面,现实的世界都是期待中的世界。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尝、所感,以及我们的经历,既是自下而上的,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混乱的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系统化。我们以经验中的形式、模式和假设来填补空白。我们对或远或近未来的预测,都会改变现实。”
期待决定我们相信什么,进而决定我们的感知和行动,这就意味着期待决定结果。进一步意味着,期待决定现实。
很多情况下我们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存在怀疑心理,不能实现目标,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我们以为目标可望而不可即。
如果一个人经历的挫折越多,就会越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挫折。自我怀疑是目标的毒药。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能得偿所愿的经历。为了不让自己在未来失望,我们形成了愤世嫉俗、自我保护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像尼尔森。曾经想要跨出围墙,却被勒令停止——或者更糟。我们可能只被制止过一次,也可能是几次。不管怎样,现在即使前方没有障碍,我们也不会再尝试。头脑意识中的障碍足以让我们止步。
我们都面临障碍。自我设限性观念阻止我们克服障碍,而自我开放性观念帮助我们跨越障碍、改善境遇。
你知道这种感受。你说,“我要找一份新工作。”但你随即又想,“不可能。我经验不足,学历也不够高。”一个有可能带你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想法在一瞬间就凋零枯萎。又或者可能朋友对你说,“嘿,你和比尔这周末可以去参加恩爱夫妻营。”你心想,“开什么玩笑?让他离开沙发一个晚上都不行,更别说一整个周末了。”又或者有人说,“我觉得跑5千米应该很不错。”你心想,“我应该跑的。”随即消极心态开始作祟,“我超重50磅(约36千克),膝盖又不好,怎么都不可能跑5千米。”
只要不燃起希望,希望就不会落空。但是这种消极心态毒害我们的灵魂,破坏我们的未来。有关可能性的信念直接影响我们的现实经历。但如果这种信念是可以改变的呢?
重构框架
要转换思维方法,把“不可能”的想法变成“怎么可以做到”。
前者是句号式的结果,后者是开放性的行动导向思维。
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必然不同。
很多时候面临的挑战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似乎阻碍我们前进的现实,都只是在我们原有框架和假设的作用下呈现出来的假象,”罗莎蒙德·斯通·赞德和本杰明·赞德说,“在原有的环境集合中构建一个不同的框架,新的道路就会出现。”
爵士钢琴家塞隆尼斯·孟克曾说:“你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总有人会去完成。”“不可能”只是表象。
想到那句鸡汤:你背不下来的单词、读不下去的书,总有人可以,你喜欢的男孩、想去的大学、工作,也是别人的
想象力失败
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目标,是决定目标能否实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一个目标,那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不可能发挥出百分百的潜力和努力。结果自然不会好。
“如果一名优秀且年长的科学家认为某事有可能,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如果他认为某事不可能,他很可能是错的。”如克拉克所说,这是“想象力失败”。
不仅仅是科学家。想象力失败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动员、父母、领导者、经理、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好消息是,想象力失败不是必然的。总体而言,对待生活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直接导致想象力失败;而另一种却能够唤醒并放大我们对可能性的感知。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区别。
父母和老师想象力失败就容易给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天性如此,而看不到他的无限可能。
有些观念阻碍着你
Some Beliefs Hold You Back
我们的目光是多么狭窄啊!我们找寻什么,才能看见什么。
——约翰·卢伯克《自然之美》
查理总是认为自己被折磨、被欺骗、被迫害,并以此找到存在感。他抱怨每一件事。他觉得除了他自己,每个人都是白痴。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生活似乎被操纵。我不愿与他共进午餐,因为即使是他先邀请我,他也从不付账。跟他相处总是既劳神又伤财。每当我提到查理的名字,他的员工和朋友都直翻白眼。查理用囤积的思维方式处理所有人际关系。他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担心他的生计和财富会陷入危机。结果呢?他心中渴望的成功似乎永远遥不可及。
我把查理的这一类思维方式称为稀缺性思维。
再来看看我的另一个朋友。罗伯特是我所认识的最慷慨的人之一。每次相见,他总是热情地对我微笑、拥抱我、鼓励我。每次和罗伯特告别后,我都觉得充满能量,找回了自己。他对每个人都如此。无论是雇员、卖主,还是代理人、出版商,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像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客户。别人受他的感染取得成功,而这些又以不同的方式带给他能量。我把罗伯特的这一类思维方式称为富足性思维。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相信自己已经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有一些人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比如查理。但是有些人却相信只要稍加努力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战胜困难。比如罗伯特。
研究人员将第一类人称为实体理论者。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你一定听过有人说自己“不擅长x、y或z”。这些就是稀缺性思维者。研究人员将第二类人称为增量理论者。当他们面临问题时,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找到变通方案或解决办法。这种就是富足性思维者。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通向失败、恐惧、不满,另一种则通向成功、愉悦、满足。查理一类的稀缺性思维者,为人处世的依据是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设限性观念,而罗伯特一类的富足性思维者,则站在自我开放性观念的平台之上运筹帷幄。这就是两类人的主要区别。(也即固定在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三种自我设限性观念 Three Kinds of Limiting Beliefs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自我设限性观念。首先是我们关于世界的假设。有些人可能会说,“市场不景气,我不能现在启动新业务。”或者是“我不信任管理层。管理层总想欺骗我们。”或者是“政治家正在摧毁经济,我不可能有发展。”这些可能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真相不一定是这样,即使有些观念看起来正确,也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必须学会质疑甚至无视某些观念,否则这些观念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和行动力。
我们对他人也存在自我设限性观念。你可能会说,“不用问,他一定没时间见我。”或者是“嘿,她只是个会计,能懂什么?”或者“他到现在还没有回复我。他一定对我很失望。”又或者“像她这样的人一定不会愿意和我这样的人约会。”这些都不一定是真相。只是我们自己被这些观念影响。
第三种自我设限性观念正中大多数人的要害。就是对自己设限。我们可能会说,“我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我向来有始无终。”或者是,“我也没办法。我向来身体不好。”或者是,“我向来不善理财”又或者“我不是有创意的人。”这种观念往往是错的,至少错了一半。它们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路障。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在陷入自我设限性观念的陷阱?杰里米·迪安在《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中提到过三种致命误区:
小心:自我设限性观念将扭曲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非黑即白。认为除非做到完美,否则就是失败。现实往往是一把刻度尺,而不是一个开关。
主观化。因随机负面事件而责怪自己。
小题大做。即使只有轻微的迹象,也会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里我们可以加上第四条:
普遍化。有过一次不好的经历,便认为这是普遍规律。
即自我设限的四种观念:非黑即白,主观化,小题大做,普遍化。来源于内在的信念、自我的想象和外在信息的影响强化。
《幸福效应》一书中写道:“脸书就像是CNN妒忌版,24小时不间断播报谁过得好,谁过得不好,谁进步,谁退步。”“除非你的自尊心坚如磐石,不为妒忌所侵,或是有超乎常人的理智,能够透过他人光芒四射的社交媒体看透他们的真正手段(就是造作和夸大),否则你很难无动于衷。”我非常支持人们使用社交媒体,但使用脸书导致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自卑,这个现象的确合情合理。
“现实往往是尺子,不是开关。”
Reality is usually a sliding scale, not a toggle switch.
自我设限性观念还来源于负面关系,这种负面关系无处不在,可能是跟朋友、同事、家人或是社会团体的关系。这种自我设限性观念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了。
自我设限性观念的来源:过往的失败经历,负面新闻,社交媒体里不及别人的自卑感,负面的社交关系,童年及成长过程中他人施加的影响。这些东西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有色眼镜,也共同塑造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人生的经验,这些经验带来的感受、形成的观念,一点点塑造成一个无形的有色眼镜甚至是变形眼镜。透过它,我们看见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相比,变了颜色甚至变了形状。
”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在《他人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和像查理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就会学会从他的角度看世界。反之亦然。如果你周围都是像罗伯特这样的人,你会觉得一切都开始变得美好。
如果想要经历最好的一年,首先必须分辨出在这两种思维中,你在受哪种思维主导,并要有意识地向富足性思维靠近。我们没有理由让自我设限性观念限制我们的发展。
所以,问问自己:有什么是你现在的世界没有,但是可以有、必须有的?在你的人际关系、健康、事业,或是精神生活中,有什么是现在缺少,并且只有你可以创造的?在规划最好的一年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阻碍,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我们的头脑中可能有一百万种想法奔腾而过,但是我们自己决定自己要相信什么。克服自我设限性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用自我开放性观念取而代之。思维升级是可能实现的。
评论:
1、思维升级是关键,需要修炼。读好书,遇良人,走对路,都是修炼的必经之路。
2、思维升级,必定离不开知识的汲取。眼界没有打开,何谈能够想到一些现在没有的东西。
3、《成为乔布斯》:他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乔布斯拥有“对可能性传奇的感知”。你要发现生活中缺少的,并且努力创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