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译经/音译/持诵/
【Sēngzhào】僧肇是东晋时期的人,那时,佛教在东土刚刚萌芽,等待南北朝时期的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思维的维度,就是这样连接起来的。
僧肇,也是个译经的。而且是属于那种阐述型的。不止于是僧肇,很多当初的佛教工作者,都是这种类型的。
僧侣、论师那些,在当时的年代,都属于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他们都是文化人,通晓经典,还懂多种外语。
翻译,开示,著述。这三样是古代僧侣或是其它专业人士的三大区块。说持诵的,应有局限性,今日读《魏晋南北朝》,期间搞经济,目不识丁的安排农耕生产,识字的安排经营。局限些理解则是,不识字,只能做呆ai事。
但也有区分,强调念诵的,是对不能理解的人,或是不能理解的部分。否则,也是理解奥义,要不也就不会有这个禅师说,那个法师说了。比如,于僧肇,强调的就应该是理解了。
很多内容都是音译的,可能这也是成之为"咒语"的原因之一。古代的那些译著,音译的太多太多,以至于不能和本土文化有效接轨。任何东西,都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咒是真言,亦是本心。所以说,念咒就是表达本心。
古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所以没法理解,所以也就诞生了不需要理解(懂)的说辞。
说到佛经,它有很多的注解与释义。可,与此同时,又再倡导不需理解,持诵即可。面对不同对象,所持的修习方式。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单纯持诵显然不合时宜。
如果问,为什么?咒语不能从意义层面理解。那是因为,懂得越多,苦恼越多。🤒🤒理解了,就会想的更多。就会酝酿出质疑。于是,问:"放弃理解,而证得正果?"
佛学,是贵族学问。贵族创造的东西,又在底层发展。加之以上,所以,小民只能持诵了。
各个时期的基础教育,以及识字率,应该找个资料看看。别看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但真的特地去找个东西,还是蛮难的。孔窥之中,也能见“成/定”之别。
很多人物,不是君主,就是王子,要不就是贵族啥的。贵族文化的典型特征。难道不是吗?
以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