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仰慕成功的人,希望能从成功者身上学到或者吸取到平时没有的能力,我们经常会提到一家公司的成与败,主要看这个创始人的格局大或者小。众所周知,马云的成功不单单是在他产品上的成功,还包括了他整个的战略性思维,以及自己的格局之大。《格局》总共有9个章节,汇总了吴军老师这些年个人的经验,包括他对文学,经典的解读还有对未来的分析。恰巧阅读之余,正好听到了白岩松老师在香港书展上的演讲,两位老师的有些观点,可谓是如出一辙啊,我先说一下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吧。
首先,两位都提到了要通过读那些明史,经典著作了解到过去人,以及现代人的一些想法。其中吴军老师非常喜欢解说《红楼梦》,把里面的人物特色分析的非常到位,也通过对人性的解读,他更能深入的了解到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也能通过各种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人。同样的,白岩松老师举了很多关于《老子》的内容,也教会我们智慧并不等于知识,而当你只有开始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时,这些才是你自己的智慧,读书,我们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通过提升了自己的智慧,紧接着又关联到了《格局》当中所说的基线,当一个人的基线提高时,他所做的事情的格局也会因此而变的更高和更大,但如果永远不升级自己,基线停留的很低,你所做的很多事不仅赚不到钱,甚至在浪费时间。
除了读书以外,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我们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能力,他的一个观点让我大开眼界,里面提到宁愿做一个领域的专才,也不要做每个领域都涉猎的通才。其实早在2019年的时候,无雇主时代以及斜杠青年这些词语已经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通过在不同领域的成就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这是好的,当你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时,可以想着跨界,这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这会帮助你加分,但如果你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请问谁会花钱愿意聘请一位“保险知识很丰富但码字功夫一般”的程序员去干活呢?回到这里,不禁觉得很遗憾,因为自己既没有在自己的领域研究的很深入,也没有在别的方面有特色,而谈到根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如果只是一味的做别的事情,只会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取代,所以接下来我要做的是全方面学习和我工作有关的知识,以及花时间去研究它,而不是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副业,或者虚度光阴上了。
在基于对工作上有新的认识以外,我还想说的是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现在的人总是盛行悲观主义者,总是认为接下去的时代会越来越差,而过去才是最好的时代。人总是喜欢怀旧过去,这一点的内容也和白岩松老师高度重合,每个人都会怀念过去的,因为你记得的只有美好的时刻,但是还有另外一句话他时刻提醒我们,当下才是最好的。因为”今天总比明天要年轻一天“,确实当我们感叹过去,后悔这个后悔那个时,命运已经改变不了了,翻看历史,过去的人永远觉得过去的过去才是最好的,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没有一个时代是最好的。但是事实和数据却说明,我们的未来会越变越好,这句话也是在对我说,未来会越来越好,我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迎接未来,而不是两手空空虚度光阴,愣是让时间白白流走。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大家的注意力和耐心被分散的越来越快,但是上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留下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又想到有位老师说过的话,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你。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变得很快,我们要做得是拥抱变化,书中提到,改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而渐变是常态,快速变是非常态。拉长整个历史轴,你会发现时代的变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渐渐变化过来,但是就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很多核心最基本的点是不会有变化的,我们只有在做一件事时把最终目的想清楚了,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想明白了,基于这个目的所做的事情才称为手段。有时候这样想想,突然好像就悟了一个大道理,如果生活的本质是要追求幸福,而赚钱只不过是通往幸福的一种手段,这时候如果工作让自己变得不幸福了,那把最终的目的搞偏了,就算未来赚了很多的钱,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目的变了,意义也就变了,所以很多赚了钱的大佬们并不幸福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答案我们也无法取证,毕竟有钱人的快乐我们也体会不到)不过这确实提醒了自己,以终为始的道理不要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