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的第三天,也是我的假期最后一天,天气特别热,已是晚上10点,坐在桌前,虽然我的房间三面窗户都开着,可是没有一丝风吹进来,窗外传来蛙声一片,楼下院子里狗吠声也此起彼伏,甚是热闹。突然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情形很是相似,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虽然已经来到这个地方整整两年,可是却似乎并没有交到几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同事和客户,和同事的交情始于工作,也止于办公室,和客户的交情始于交易,也止于生意,私下大家并不会有什么你来我往。所谓圈子不同,无谓强融,又或者是现代社会大家压力都不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境况,不想再花时间去结识新朋友。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咀嚼自己的孤独,也享受一个人的自由。
人至中年,同学聚会似乎特别热乎,一大波人从四面八方跑到从前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们同学也不能免俗。于我来说,同学聚会是回老家时的一个行程内安排,多数会和老同学约着见上一面,坐一坐,吃顿饭,如果碰巧同时有其他在外地的同学也回来,人便会多一些,饭后会有下半场安排,一大群人,好几个桌,大家三五成群地围坐,喝酒,聊天,或者只是陪坐。
2015年的夏天,记忆很是深刻。在那一年,鲤鱼突然离开了我们,以一种意外又决绝的方式。当我接到朋文的电话时,正在阳台听着音乐压着腿。他的声音我是熟悉的,他说的每一个字拆开来我也是懂的,可是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却有些懵。确认后我蹲在天台哭了,往事一幕幕从脑海掠过,疼痛在心头蔓延。后来回到房间用毛笔写了一篇祭文,缓缓的一笔一画,是悼念,也是告别。至今想起来,那天晚上的情形也很清晰。但无论如何,人在往前走,便要向前看。在那之后,有时回去我便悄悄来,悄悄走,也有两次被在老家的同学逮到,然后打电话过来,先是意思意思的怪责,然后便是邀约,然后便是再次围坐,说近况,侃大山。然后微信同学群突然热闹了起来,每天几百条信息,有打字的,多数发语音,图片,听着那些熟悉又久远的乡音,我想每一种方言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真是奇趣无穷又意境十足,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乡情的牵引。
2016年的7月组织了一次大型同学聚会,还成立了筹委会,在老家的同学负责找场地,确认到场汽车,聚会行程,购买文化衫,还找了一路跟拍的摄影师,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外地的同学,每天都得往群里瞧一瞧,关注一下最新进展,发表一下个人意见。我原本是赶不上的,刚跳槽到一家新公司,有客户约好周末过来。心下正有些惋惜时,周五下午客户发了邮件过来通知改期。于是我开始着急忙慌地在群里发信息,联络筹委会,搭顺风车连夜赶路。3天两晚还是4天3晚不记得了,我在周日下午搭乘高铁返回广州,错过最后的狂欢。聚会的热度很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在这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一些小范围的相聚。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在这一天一天的时光流逝中,我们走近,走进彼此的生命里,然后又在这一天一天的时光流逝中,走过,走出彼此的生命,各自在自己的轨道里不断向前,渐行渐远。
时隔5年,不管是同学群还是同事,微信、QQ群的热度渐渐降低。不管是同学群还是同事,微信、QQ群的热度渐渐降低,回复到之前的安静,偶尔有人在群里分享一些信息或笑话,看的人也许不少,可是多数潜水,偶尔有人冒个泡。遇到一些大的节日时,里面的祝福信息会不断刷新,可是群发的祝福又实在太多,而且这种时候也总是比较忙的,要走亲访友,要陪伴父母孩子,偶有一聚也总是匆忙。这时候出现在群里的聚会图片、视频便显得十分难得。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容,那些久远又清晰的场景,一时便有些恍惚。仿佛时光从不曾走远,又好像过往岁月从不曾经历。只是偶然听到从前一起唱过的歌,路过一起走过的路,来到一起去过的饭店,那些过往记忆便在心头浮现,像天空滑落的流星,雨后偶尔出现的彩虹,阳光下的肥皂泡,转瞬即逝,有一种触不可及的美好。偶一触及,也许怀念会泛起几缕波纹,却不会停下脚步,只有嘴角的弧度,眼里的温度会告诉你她曾温柔地经过。
春天轻柔的微风,夏天灿烂的鲜花,秋天飞舞的树叶,冬天洁白的雪花。时光像流水,带走色彩斑斓的故事,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模样。潮来潮往,秋去冬来。
岁月年年总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