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
宋玉《招魂》:“菎蔽象棋,有六簙些。”所云象棋,乃是以象牙为棋子,非今之所谓象戏也。今象戏不知起于何时。刘向《说苑》云:“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闲居好象棋,亦战争之事。’”似七国时已有此戏。《太平御览》又谓象棋乃周武帝所造,然有日月星辰之象,此复与今之象戏不同。近又有三人象戏,士角添旗二面,在本界直走二步,至敌国始准横行,然亦止二步。去二兵添二火,火行小尖角一步,有去无回。棋盘三角,中为大海。三角为山为城,兵旗车马俱行山城,炮火过海。起手大抵两家合攻一家,然危急之际,亦须互相救援,缘主将一亡,则彼军尽为所吞,以两攻一,势莫当也。故往往有彼用险著制人,而我反从而解之者。夫救彼正所以固我也。钩心斗角,更难于二人对局者。谱见《昭代丛书》。
〔试注〕
1、宋玉:(约前298-约前222),又名子渊,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与唐勒、景差齐名。代表作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
宋玉崇尚老庄,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所作辞赋甚多。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2、招魂:《招魂》一文的作者,历史上有不同说法。司马迁认为是屈原的作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认为是宋玉的作品:“《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
令人多少有点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汉唐魏晋宋的文人大多接受王逸的说法。直至明代学者黄文焕在《楚辞听直·听二招》中,才明确批驳了王逸的说法,并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观点。此后,清人林云铭的《楚辞灯》、今人游国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持黄文焕的观点,认为《招魂》乃屈原自招其魂。
又,《招魂》最后一句话“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因为,楚国本来就地处江南,因此特别强调死者灵魂回归江南,也就意味着死者不是在楚国境内去世的。据此可知,《招魂》所招之魂,只能是客死秦国的楚怀王之魂。事实上,《招魂》全文长达282句,在屈原的作品中仅次于《离骚》和《天问》,显然这是在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举行招魂时所作,而其人非楚怀王莫属。
3、菎蔽象棋,有六簙些:东汉·王逸注:“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簿,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棋,丽而且好也。”
菎蔽:kūn。菎蕗。玉饰的箭囊。菎,通“ 琨 ”。《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 王逸注:“菎,玉也。蔽,簙箸以玉饰之也。或言菎蕗,今之箭囊也。”
六簙:liù bó。亦作“六博”。古代一种掷采下棋的比赛游戏。《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分曹并行,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王逸注:“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簙也。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为箸,象牙为棊,丽而且好也。”洪兴祖补注引《古博经》云:“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棊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於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琼畟方寸三分,长寸五分,鋭其头,钻刻琼四面为眼,亦名为齿。二人互掷采行棊,棊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驍棊,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马王堆汉墓所出博具无“鱼”,或西汉时尚不用“鱼”。《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鬭鸡走犬,六博蹹踘者。”《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踘、意钱之戏。”唐·李益《汉宫少年行》:“分曹六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清·赵翼《心馀诗已刻于京师谢蕴山观察觅以寄示展阅累日为题三律》之二:“三年刻楮成何事,六博呼卢大有人。太息儒冠真自误,可怜无补费精神。”
4、刘向:(约前77-前6)别名刘更生、刘中垒,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其代表作有《谏营昌陵疏》《别录》《列女传》等,其中所撰《别录》,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刘向被誉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5、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6、雍门周:战国时齐国琴家,名周,他居住在齐国的雍门城,故以为号,亦称雍门子或雍门子周。雍门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相传战国时雍门周弹琴见孟尝君于此。后世传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7、孟尝君:田文,别称薛公。(?-前279),妫姓,战国时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战国四君子之一。
8、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初名《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9、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小字祢罗突,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是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和周明帝异母弟,母叱奴太后,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578在位)。
象戏之称,始见于南北朝末期之北周。北周天和四年(569),北周武帝所创,详细规则、棋具皆不详,并与大臣共同编写《象经》,并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献给周武帝。《北史·朗茂传》:“周武帝为《象经》,隋文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乱法,何以致人?’”隋文帝对朗茂表达厌恶北周象戏,认为多乱法。
北周象戏到初唐已无人能解并失传。唐太宗尝览《三局象经》,不能看懂,有人说蔡允恭能懂,蔡则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后问吕才才知。
10、昭代丛书:《昭代丛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清·张潮辑,乾隆时杨复吉等续辑,道光时沈懋德重辑,本书递相增益,汇为一编。所辑之书全是清人杂著,故以“昭代”为名。
该丛书名为“昭代”,实亦兼收入少量明人著作,内容兼及经、史、子、集,采辑甚广,掌故琐记尤多。如杨复吉例言中称:“巨制琐碎,兼收并蓄,庄言绮语,博采旁披。”全书因编次先后不一,故没有按分类统一编排,但自丁集以下,每集大体尚按四部分类之次序编列,不标类名。张潮在自序中曾这样说:“稽其姓字,大都五十余年以内之人,廊庙山林,无妨参错,天官地志,都入网罗。”
该书在内容上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学术界尤其乾嘉学派的学术成果,辑录了许多汉学大家研索经史、考古证今的著作,这一特点在沈懋德的补辑中更为鲜明。如惠栋的《周易古义》、《尚书古义》、《周礼古义》、《毛诗古义》、《仪礼古义》、《礼记古义》、《公羊古义》、《穀梁古义》、《论语古义》,又统称为《九经古义》,是整理汉人经说的系统著作。蒋廷锡的《尚书地理今释》考证精详,订正了许多前人谬说。杭世骏的《诸史然疑》考订了自《汉书》以下6部正史的谬误。杭氏之《续方言》一书搜罗古义,补扬雄《方言》之遗,颇有裨于训诂,此外,还有戴震的《毛郑诗考证》、《声韵考》、《考工记图》,王夫之的《周易稗疏》、《春秋稗疏》、《尚书稗疏》,朱彝尊的《古文尚书辨》,惠栋的《古文尚书考》等经文考证、训诂著作。
其二是辑录了较丰富的史学著作。顾炎武《明季实录》、吴伟业《夏社纪事》、边大绶《虎口余生记》、李光壂《守汴日志》、邹漪《明季遗闻》、陈贞慧《书事七则》、《山阳录》记录了明末的社会历史。王士祯《琉球入太学始末》,主载康熙时册封琉球、琉球官生梁成辑等人进京入太学及学成返琉事宜,史料翔实可靠。高士奇《松亭行纪》、《塞北小钞》,方象瑛《封长白山记》,方拱乾《宁古塔志》,方式济《龙沙纪略》,吴振臣《宁古塔纪略》,杨宾《柳边纪略》等书,对满族语言、风俗、服饰、宗教、狩猎、放牧、满、汉、赫哲等民族关系,流人生活,兵制、官庄等进行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清前期东北历史的珍贵资料。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是一部详叙苗族婚姻制度和礼俗的民族风俗志。此外,余寀《塞程别纪》,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陇蜀余闻》,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陆次云《峒溪纤志志余》,徐怀祖《台湾随笔》,沈曰霖《粤西琐记》,杜昌丁《藏行纪程》,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等都是研究清代边疆史、地方史的宝贵资料。
其三是该书收录的的科技、工艺方面的著作。有关农艺的有张履祥《补农书》,将明代《沈氏农书》补入自己见解和老农经验,言之有物,为研究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参考文献。褚华《木棉谱》是一部棉花栽培和加工技术的专著。陈芳生《捕蝗考》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捕蝗专著。陆耀《甘薯录》辑录了前人著作中有关甘薯的记载,分辨类、劝功、取种、藏实、制用、卫生等六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关植物学的著作有顾景星《野菜赞》,记录了可食野菜44种。陈鼎《竹谱》和《荔枝谱》,前书是一部专记我国西南地区奇异竹种的植物书,后书是记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所产荔枝品种的植物专著。陈定国《荔谱》,对荔枝的种、名、地、时、核、运加以论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荔枝专著。计楠《菊说》记载名菊品种及种菊方法,是作者多年种菊心得。高士奇《北墅抱壅录》是专记花、卉、竹、木、果、蔬、药、蔓的形状、颜色、品种的植物书,此外还有陆耀《烟谱》、陆烜《人参谱》、计楠《牡丹说》等,可见,清代植物著作十分繁多了。有关手工工艺方面的专著有吴骞《阳羡名陶录》、程哲《窑器说》,皆为有关陶瓷生产的专书。杨中讷《药房心语》是关饮具的专书。明·董说(1620-1686)《非烟香法》记载了香的生产方法。关于舟船方面的有厉鹗《湖船录》。孙廷铨《琉璃志》是一部记载琉璃生产的专著。张燕昌《羽扇谱》叙述折扇的形制和生产工艺。明·麻三衡《墨志》则涉及墨的生产。有关砚的著作有余怀《砚林》、盛百二《淄砚录》、袁树《端溪砚谱记》等。有关装璜的专著有周嘉胄《装潢志》、周二学《赏延素心录》。本书也辑录了清代著名思想家的一些哲学论著,其中戴震《原善》、《原象》、黄宗羲《破邪论》等。此外,该书还收入了不少诗话、书画以及欣赏、游戏之类的闲情小品。
《昭代丛书》篇幅宏大,对清人小品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是我们研究清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为该书作序称:“惟历二百余年始成全书,既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头绪纷繁,篇目荟萃。诚宜挈其纲领,弁诸简端,故不辞而为之序,后之人读是书也,可以见昭代艺文之盛,观是序也可以识前人编纂之劳矣。”但是本书虽名为收小品著作,实则间有大部头著作的缩略不全之本。如惠栋《易汉学》8卷,陈蔚《齐山岩洞志》26卷,邹漪《明季遗闻》4卷,王夫之《尚书稗疏》4卷,此本皆1卷,此为本书之不足之处,也是使用时应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