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一个初中女生的妈妈,本来孩子学习好,家长也非常勤勉,是众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小孩”,只不过这个妈妈比较严格,平常督促学习很紧。到了初三,学业压力大起来,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反复沟通,全家出去旅游一次都无果,学校老师想去和孩子沟通,被妈妈拒绝。结果一天晚上两个人因为上学问题又大吵一架。孩子爸爸担心女儿出事就陪孩子待了一晚上,结果第二天早上到妈妈房间,一看妈妈竟然跳楼身亡。让人不禁唉叹不已:“你这一跳解决了什么?又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她以后的人生会怎么样”
还在悲叹之余,又看到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图片:杭州吴先生为了让自己忍住不打写作业的儿子,每次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都用绳子把自己反绑上。这个招也真是绝了。这个照片发到我们群里之后引发了很多灵魂拷问:“绑得住行为的暴力,能不能绑住言语暴力呢?有时候言语可能比身体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怕行为暴力就把手绑上,怕语言暴力就嘴里含个铜钱,那么心里的暴力怎么办?”。
是啊,如果不从底层意识上去修正对于孩子学习的认知,只怕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悲剧发生;也会有越来越多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招数出现。
那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学习和成长这件事呢。以前我也发表过很多观点。这次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帮助我们的家长们去看待孩子的学习过程。
我会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力(学习能力)就像一个橡皮筋一样。它是有弹性的。他的底层弹性是可以无限长,但前提是要经过多次的合理训练。
我见过这样的妈妈,就怕自己家的孩儿在一开始被别人落下,小学还没开始,就开始了各种语文数学补习班,学校的数学还没开始学,孩子已经做了一堆口算题;学校里来个考试,不仅要把自己学校的考试考完,还一定要去看看其他学校的考试题是什么样,拿回来给孩子全做一遍。孩子如果一不学习,就好像天塌了一样。从一年级开始就黏在屁股后面天天催着各种学校作业,学校作业完了再给加点量。就怕这个孩子的弦松下来。殊不知,孩子的学习力是个橡皮筋,拉一拉,也得松一松。劳逸结合才是王道。为什么需要劳逸结合,在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这本书里,告诉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大脑其实有两种学习模式,一种叫专注模式,一种叫发散模式,如下图所示:
专注模式就像一台排布紧密的弹球机,能让你聚焦在脑中已经有紧密关联的事物
发散模式呢就像一个广角的光源,可以四处捕捉零散的想法,对你理解新事物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两个模式就像一个鸟在野外捕食,一方面它需要专注模式(集中注意力)从地面上啄取谷粒,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发散模式去关注广袤的四周视野中是否有老鹰之类的天敌出现。
所以你会发现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任何的新事物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两种基础思维之间的相互切换。很多厉害的人物都其实有非常好的思维切换的技巧,也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灵感,像大发明家爱迪生、作家狄更斯、村上春树、心理学大师荣格。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如散步、洗澡、运动 来切换思维方式。而这样的切换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灵感和收获。
作者书中有句话:
“只要你发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趁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而当放松过后的你重新回到工作中时,就会收到一份迎面跳出的解决方案作为惊喜。”
也许你会说,这个似乎更加适合成年人解决问题的学习吧,小孩子的学习就是各种背诵,理解新知,他们哪里需要发散模式帮她们找灵感呢。—其实这也就是我用橡皮筋做比喻的用意。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有高效期,也有疲惫期。没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也没有一个能够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的孩子。
低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新知的时候,用的就是典型的专注模式,所以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其实就是大脑在用专注模式高效地抓取知识点。只是时间久了抓手会有些疲惫。如果让他们休息放松一下,让脑子云游一下四方,回来之后的孩子反而背诵理解的更清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小时候那些坐在教室里云游或者看窗外的孩子,长大一个个都比那些规规矩矩学习的孩子有出息。其实那些云游的孩子们也在学习,是在发散模式下的学习。他们的这种学习结果反而会让知识在他们脑子里的印象和影响更强大。
我在了解了这个原理以后,开始注意对孩子学习力松紧的调节。写某个很耗时的作业让他的耐心以及专注度都用尽的时候,我会和他结束后来个轻松的游戏或者活动,放松一下。如果他很高效地完成了一天的大青蛙之后,一定让他好好happy到上床睡觉,我会发现,其实让他放松一会之后他的学习状态会更好。这个过程就是让他的橡皮筋拉一拉,松一松,弹性更好。
当然有个重要tip,放松方式我还是建议采用比较健康的方式来进行,与其去让他自由看电视(后面会提到原因),不如和家人来点休闲益智,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
关于橡皮筋的第二个特性:就是请拉紧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尺度,别一拉拉的太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实是我以前文章中提到过的要让它的每次学习处在学习区i+1,既不在舒适区又不在恐慌区(见下图),
就是高于孩子的认知范围区间一点给他传递新知,这样他学习的效率和意愿度会更高,持久性也会更好。我儿子小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恐慌区,经常一觉得很难,就说不做了要放弃。要从我们大人的角度来看,这可不行啊,孩子没有毅力和抗压能力怎么行。不行,你必须得做!殊不知,即使孩子小的时候迫于你的淫威做了,但是在心里埋下了扭曲的种子。他们将很难找到自己克服心理恐惧的那个点,自己迈过去。因为是在大人的控制下去完成的。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理调适度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
我也是在一次帮儿子克服口算的心理难关的时候对这个理解的更深刻。由于中间题型的一些变化,儿子的口算速度从2分钟到了5-6分钟,还会各种不愿意、畏难情绪。有一天我坐下来,和他一起寻找为什么会花这么多时间,发现一个是书写速度,一个是书写顺序,然后就是熟练程度。我带着他针对每个难题逐个攻破,然后每次做完再做个复盘之复盘:刚才好在哪里,还有哪里需要改善。慢慢地,他开始克服自己的恐惧,也慢慢找到做题的感觉,最重要的,他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到这里也许会有很多人说,嗨干嘛费这劲儿,口算最终都会搞定的,就是一个小阶段而已。诚然如此,只是我会觉得两个过程的差别在于你是让他很痛苦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然后慢慢淡忘,还是从中学习到这种逐个攻破的学习进阶习惯,慢慢强化下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你牺牲了你的好脾气逼着他各种硬做题,还是站到他的角度和他一起体会这个成长过程。
以上是为正确拉橡皮筋的两个方法:1松一松紧一紧,2在弹性范围内拉
家长朋友们,你们get到重点了吗?
现在要说说不正确拉橡皮筋的危害了。
你会发现橡皮筋这个东西,拉得太紧它会崩断,但是常年不拉,它也会因为失去弹性而坏掉。相应地,对于这些小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在如饥似渴学习的阶段。如果不让这个轻松有活力富有弹性的橡皮筋去接受各种新事物,学习新知的话。这个橡皮筋就会因为年久不用而坏掉。就像好多家长带孩子出去,有事忙的时候总是会给孩子面前塞个手机或pad,似乎把孩子安顿住了,实际上这样让孩子看电视看手机看ipad,是对他学习能力的一种巨大浪费。因为很多脑科学专家说过:在孩子们看电视的时候,大脑前额叶区(学习区)是完全不工作的,而前额叶区凝聚了大脑的所有高级智慧。看电视的孩子真的就像一个留声机一样,没有自己的思想。(老师名言:听万堂课不思考就是个留声机。)
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巨大浪费。我每每看到家长丢一个手机给旁边的娃让她一边待着去,我就很心碎。橡皮筋如果这样一直松着,你会发现时间久了就僵化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就没了。
橡皮筋太紧的坏处,相信大家看了很多听了很多,甚至自己也有很多亲身体会。一直紧绷着,身体不好,神经紧张,状态会非常糟糕。孩子们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一直很紧张的学习节奏会让孩子的学习力这根橡皮筋拉的太紧,就会出现文章一开始的种种状态和后果。家长们为什么要这么紧张,因为总觉得一放松孩子其实就落下了。其实孩子的一生是场马拉松,而孩子的学习何尝不是一个长跑项目。
后劲十足,效率更高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最后的赢家。而橡皮筋对学习力,是帮助家长们认识到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学习过程的一个好工具。
所以,如果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学习好,且能持续,请把孩子的学习力看作一个橡皮筋,你非常珍视、珍惜的有着无穷潜力的橡皮筋。想一想让它如何拥有更长远更强壮的弹性。这样,我们终将会和孩子一起走向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