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时候,我们会视情况而定让妞妞、豆豆用电视盒子点播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一般是一周两次,规定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或一整部电影。豆豆一般情况下情绪都比较稳定,基本遵守规则,说好的看一集动画片,看完了就会乖乖地把电视关上,但有时候,也会偷偷地继续看下去。
“豆豆,该洗澡了……”
“哦,好的。”
5分钟后,依然在电视前看的认真。
“豆豆,电视关掉,要洗澡了。”
“知道了,妈妈。我看完这集就关掉。”
我整理好床铺过来,他依然目不转睛,屁股都没挪一下……
孩子不肯关电视,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可以是立即关掉电视,也可以是下一次不给看电视,但我一般会简单说一句:“豆豆,你答应过妈妈的事情你没有做到,那么下次妈妈答应你的事儿我也做不到。”这样豆豆就会乖乖地关掉电视,因为他意识到这是双方的约定,如果他打破契约的话,我也可以打破契约。如果这样的话,我答应带他出去玩,答应给他买酸奶,答应晚上陪他睡觉,答应给他讲故事,这些所有的契约我都可以打破,想想这事不太合算啊——于是乎,既然定下了规则,还是遵守吧!
讲真,我感到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看电视玩手机会有“电子产品焦虑症”。
比如,我和豆豆在外面餐厅吃饭,邻桌的阿姨看到豆豆在拿手机看视频,就立马热心的凑过来:“看手机伤眼睛啊,小朋友不能看的,中医说久视伤肝,我家囡囡就从来没给她看过。”
阿姨看我的那个表情,就像我是后妈似的……
我家的教育没有那么绝对,想想反正早晚都要接触,就正面引导呗。毕竟你不可能把他放在一个真空的笼子里隔离所有动画片,孩子永远是学着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他。
毕竟这也是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就像“农药”、“吃鸡”会成为两个大学生“破冰”的谈资,孩子听到看到的动画故事、卡通人物都会成为孩子的“社交货币”。幼儿园小朋友玩的时候,也会一起扮演喜欢的动画英雄的角色。就比如这些天,豆豆在规定的每周两次时间里,一直重复地看《恐龙王》,不下十次了,还是乐此不疲,小嘴巴里出现最多的词汇就是“小疙瘩”,“恐龙王”,连临睡前的讲故事内容也统统换成《恐龙王》……
如果完全不让孩子接触,孩子可能会因为离群索居,无法融入学校而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抵制电视,而是帮孩子树立规则。
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
《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说:“想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守规矩,需要在家里就开始训练。”这个世界,规则无处不在。当孩子用脚踩自行车时,就表示他遵循地心引力的规律;当他玩棒球时会留心球飞过来的力度,这也是遵从秩序。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因为楼外施工,一个正在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用小刀割断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后来消防大队出动,总算把人安全救了下来。
面对警方的询问,小孩说:“我当时在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外面钻机打墙的声音太吵,所以我就用刀子把绳子割断了。”
后来,他爸爸竟然只赔了那根绳子。
一阵唏嘘。
不要觉得他是小孩子就没有关系。“大人怎么能和小孩子计较呢?小孩子不懂事啊,大人要原谅他。”
如果因为孩子小就可以不遵守规则,那长大以后犯了更大的错,那就不是仅仅赔偿那么简单。
当今一个普遍现象,是家长给予孩子无限自由,结果孩子成了“小霸王”,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孩子享受所有的自由和权利,而家长则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根本不是民主。真正的自由,一定包含责任。孩子拥有看电视的自由,也要遵守只看2集的限制,就好比我们大人有开车的自由,但绝不能酒驾、闯红灯,或者倒行逆施。
但也要注意,我们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是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不是强迫孩子绝对顺从。规则一旦指定下来,大人也要遵守。
比如说,如果我和豆豆约好陪他玩,但中途如果需要处理工作,尤其是不太紧急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提前跟豆豆说明情况,并征求他的同意。(话说,假设你跟闺蜜吃饭,中途需要打一个工作电话,礼节上你至少会打个招呼“不好意思,我要接个工作上的电话”吧?)或者,如果他在玩积木,我会问他:妈妈有点无聊,我可以玩一会儿手机么?一般情况下,他都会同意。
如果他不同意,就忍一下(又不会死)。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大概是3点:
1、规则需要与孩子一起制定
回到看电视的具体场景来说。
看电视不能看完一集,而是按照时间规定(比如半个小时)这件事是妈妈一个人决定的呢?还是跟孩子商议后决定的?如果是前者,凭什么妈妈规定的事情做孩子的就应该遵守呢?反过来说,如果妈妈事先跟孩子商议过规则,明确看电视半个小时一定要关掉,并且孩子也可以看得到明确的显示时间的钟表,那么既然事先大家已经约定过规则,那么不遵守规则就是孩子的问题,妈妈可以采取手段。
2、规则需要提前告知
看电视只能看半个小时的规则,是不是提前告知了?一般而言,如果这个规则提前告知,孩子都能比较通情达理地接受。但如果妈妈本来没有说过这个规定,自己在刷手机,突然一看表,呀晚了!赶快的,你关电视上床睡觉。
凭什么啊!我看得正起劲呢!妈妈你事先又没有通知过我,凭什么遵守突然出来的规定啊!这个孩子也一定会跟你对抗。
在我们家,一般给豆豆看电视或看手机也会提前告知可以看的时间。
如果实在是事先没有告知,可以在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跟他商议,再看10分钟可以么?他有时候会讨价还价,再看5分钟。成交!妈妈设置了5分钟的倒计时,时间到,他自己就会乖乖地关掉电视或把手机放回原处。
3、规则需要有商榷余地以及中途提醒
最后一点就是这种规则有没有商榷的余地,以及有没有中途提醒。
其实所谓商榷余地就是又回到尊重孩子的初衷。这个规则是我们共同制定的,如果孩子不能参与意见,那么他为什么一定要遵守呢?
比如我说再看10分钟,豆豆就可以还价说再看5分钟或者15分钟,那我就会陈述我的理由,当然他也可以陈述他的,最后大家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有参与感,还能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还能感受到“坚持”和“妥协”的力量,这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是很好的锻炼。
至于中途提醒,那就是大部分孩子沉浸在一件事中,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其实我们成人也一样),那么妈妈应该在快接近结束的时候,提醒下说“还有5分钟啦”,“还有最后1分钟了”,这样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最后的结束也就比较顺理成章。
有的人可能会问:何必搞得这么麻烦?毕竟孩子还小,不懂事。
没错,孩子是还小,但并不代表在一些简单的事上,他没有自己的意见。
做家长的都希望孩子未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是有思辨能力的,是能够与一些不喜欢的事对抗的,那么为什么在幼时,我们都不给予他们这些权利和机会呢?
在做妈妈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家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育儿的过程,其本质上是再次审视自己的过程,孩子,只是一面镜子,真实地找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改造孩子,而是改造我们自己。
当我们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