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持续行动:把每一件事情做到符合预期。今天达到预期目标,明天的预期则会往上挪一点,太高则达不到目标而成焦虑,太少则没有挑战失于兴趣,反复尝试,逐渐找到成长的“手感”。——每天超出预期一点点,按照每天的频次做。”
“现代人总在学习焦虑、知识焦虑、阶层焦虑——不妨开始行动,只要开始行动,哪怕一小步,焦虑感也会降低。”
关于自我摧毁
当我们变得更好,而潜意识没有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搞砸计划,回到原来的自己。
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曾经大大躺枪了。去年年初我减肥效果很显著,跌到了110斤之下,然后悲催的是之后没控制住饮食,回弹了6斤,之后只能再次减肥把回弹的重量减掉。那时我认为自己是缺乏自律导致的,甚至觉得自己不适合运动减肥+控制饮食的方法。而现在想起来,我更愿意接受“潜意识驱动”这样的更深层的原因,回想起那时候,我确实是没有任何控制的,是没有意识的。面对潜意识的发难,我由于当时没有注意到,所以没有在那时及时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没有让我的潜意识接受变得更瘦的自己,导致了自己很快把减下来的肉重新吃了回去。关于潜意识的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向自己输入自信“我很棒,我通过努力让自己进步了,我值得拥有更好的一切”。其中执行门槛比较低的方法就是睡前听催眠音频,在睡前,大脑相对放松,就可以闭上眼睛听对自己有正能量作用的催眠的音频。
关于读书思考悟道
你自己想明白的,就是你的;书上的只是书上的,终究不是你的。
关于读书,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某书的评论“没意思”“不好看”,其实并不是每本书都是好书,并不是每本书都适合自己读。书中内容总有些自己认可和不认可的。如果自己读到了一本觉得很烂的书,不要急着骂,要看看具体什么地方写得不好,找出实实在在的细节和证据,然后思考下自己写的话,会怎么去写?如果读到了自己觉得很好的书,就更要好好吸收书中的内容,比如某个观点自己认可是为什么,这个观点成立的前提都含有哪些条件,书中介绍的方法论大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确认它的可行性有多少……读书没用吗?如果读了之后没有任何行动去改变下哪怕思考下,那真的是没用的。只有亲自去实践去感受去思考去总结而得到的道理,才是自己真正明白的道理。同时,我越来越不轻易相信他人口中的“道理很简单我都明白”,因为事实已经告诉了我“知道却未做到,就是不知道”。
关于安全感
持续行动是一种战略能力储备,尤其此时你一无所有,说白了这就叫做“未雨绸缪”。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强调自己“没有安全感”,所以追求工作、房子、伴侣、金钱等更多物质条件。追求自己想要的,无可厚非。而关于安全感,真实的一面是,安全感来源于自身的价值,而非外界的给予,因为外界不可控。只有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才会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大可以强调现实残酷和人性的趋利避害,毕竟人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自我修炼是一生都要克服人性的种种局限性,所以我们不得不理智起来,想想如果有那么一天,财产会缩水,人心会变,甚至有的职业会消失,假如发生在了自己身上,自己又要凭什么应对?与其过分关注外物,不如练好自己对抗风暴的能力,要知道黑天鹅的不确定性和毁灭性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罢了。那要怎么样才能管好自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行动,坚持进步,不放弃每一点滴的积累。
事实上人们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放大未来的美好,透支成功的快感,忽略过程中的苦难。于是在实际坚持的过程中,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视而不见。所以在持续行动的路上,不要太相信自己,人们为了逃避真正有正义、有价值的思考行动,能做出许多没有底线的事情。比如我们还可以拿我们老生常谈的“减肥”为例,总是见到有这样的人,爱说像这样“这顿吃完了下次一定戒了开始运动”的话,然而事实上,ta没有最后一顿,总是任性地大吃了一顿又一顿,减肥永远是“以后的事”,然而,这种“以后”是没有以后的。没有现在的积累,就不会有未来的进步,这般一顿一顿的,结果未来除了收获了一个更胖的自己,还有更多的“悔不当初”——“我当时要是克制住了自己,管住嘴迈开腿坚持住就好了”。所以,不要高估未来的自己,因为现在的自己不做积累,也就没什么未来的。
关于强即时反馈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人际互动倾向于强即时反馈。而互联网的发展,把强即时反馈的功能越做越好。然而在学习上没有“强即时反馈”这回事。结果,都是积累出来的。比如你不可能因为跑了一次步就瘦下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能指望一堂课就实现。曾经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个傻子吃了6个包子还没吃饱,当吃到第7个的时候吃饱了,结果傻子愤怒地说:“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吃前面那6个包子,直接吃第7个好了!”追求短平快,趋利避害和懒惰都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日拱一卒的积累,离不开持续行动。
为什么现在大号上有的文章建议人们把手机放到一边,离开各种社交APP、手游和资讯类APP的干扰?因为人们过于追求强即时反馈,耽误了自己本该认真学习工作的时间,结果人没闲着,就是没干正事没成长。关于这点,古典老师也曾有过类似的解释,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当中,他提到了“感官刺激”: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了兴趣,当时会很爽,但是不能让自己集中在任何事物上,形成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沉溺于感官,大脑变板砖”。沉迷于强即时反馈,耽误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时候才追悔莫及,真是得不偿失。
我想起自己以前运动减肥,老想追求最快效果,天天盯着体重秤和自己的维度,后来被测量结果啪啪地打脸,然后只能重新做自己的心理建设,继续使用健身APP去做训练,并且坚持少油少盐的均衡饮食。坚持一个月后,感觉肚子明显变小了,后来一上秤,瘦了快到4斤了。那时,我才真真地意识到了,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天也练不成瘦子。每天都急于见到结果,往往见不到结果,只有累积到一定量,才有结果可言的。
关于成就感
找到成就感确实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但这只是表象,强调外在事物在我们行动中的作用。我们该有的心态是:在持续行动的时候,要做好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反馈仍然能够继续前行的心理准备。
想起自己以前读过张德芬的心灵成长类书,其中有句话就是这样告诉我们——“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就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外界的反馈上。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对他人他事有期待,就容易让自己失望,而外界的人和事情都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也不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那些不确定的人和事情上。如果世界不曾对自己温柔以待,至少要自己好好善待自己。
关于来自他人的建议
我们的认知总是存在盲区的,所以走弯路是必然。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努力,早点明白些我们本该更早明白的事情。当我们积累得不够的时候,往往会经验不够,如果此时我们遇到了同样领域更高阶的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做。因为这些话背后一定有一些逻辑、一些体系来支撑的,而我们当前的理解水平不能够完全理解,甚至完全没有这个意识,那就要老实地听话照做。但是有的人面对这些“老司机”会生出莫名地排斥,觉得对方是要坑自己。这么想未免太夸张了,这个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而老司机们肯暂停下自己的节奏,花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指点自己,那么一定是真心帮助自己的。对老司机给出的指点,要听话照做,对老司机的好意,要心怀感激,及时回馈——也许自己并不能立刻给出等价的回报,那么在做好了之后,告诉老司机执行的结果,还有自己后来思考所得的一些结论,最后对对方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让对方看到自己“孺子可教”的一面,给对方一个欣赏自己的理由。
关于行动力
行动力和肌肉是训练出来的。让我们看看肌肉,通过不断训练和生活习惯的优化可以让肌肉质量提高。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要持续刻意练习。我们看到健身的人群,有的为了练腹肌,会选择和腹肌有关的训练,然后坚持练习,一开始一个卷腹都做不了的人,经过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就会搞定仰卧起坐了。
想到和得到,中间隔着一个做到。而做到,是需要长期n天如一日地坚持和刻意练习。每一个老司机的过去,都是一个零基础的小白。每一个小白都曾经“零基础”+“感兴趣”,由于他们的持续行动和刻意练习,所以他们的基础越来越深厚了。牛人,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我们重视行动,不仅因为行动会让我们有收获有成长,还有更高阶的人看到了我们的进步,也会真诚地给予我们认可甚至点拨。无论哪一条,都足够点燃我们的小宇宙了。
另外在“识人”这方面,我们都是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可见“行动”的重要性:是行动,一点点地塑造了我们的人设。言行一致,会给人留下一个靠谱的印象,会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说到这里,我们也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因为我们的言语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当有些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尚未做到的话,说的次数多了,就会形成幻觉,仿佛自己已经做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己的处境没有因为自己说了什么而有任何改变,所以做不到就不要说。要知道,自己每一次的“光说不练”,是在透支自己的人设,当人设透支过度,修复的成本就很高了,你需要做更多来挽回。所以我们要提早行动,早早地塑造一个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