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三)
第三种是文字般若
文字是内在语言思想的外在形式表达。这种外在形式表达的能力却因人而异,有的人妙语连珠,出语成章,这就是具备了文字般若,而有的人却逻辑混乱,语焉不详,这就是不具备文字般若,或者文字般若较低。从中,我们观察芸芸众生,很多人都具备了语言思想的外在形式表达能力,都能读书识字,但能成为文学家的人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这就是因为那些能成为文学家的人,他们都有文字般若。
这里南师提到了鸠摩罗什,他就具备很好的文字般若。他翻译的《金刚经》《法华经》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因其文字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后世高僧大德的译作,在文学境界上都没能超越鸠摩罗什。
世人读书识字,并不是都能成为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的人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
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同时也是诗人、文学家,他晚年写了一首诗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南师讲,赵翼这种感悟是针对普通人而言的,现实中,有些高僧大德,并没有读过书,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但却在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同时举了清朝一个剃头师傅的例子,说这位剃头师傅从小没怎么上学没参加过考试,后来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读书人去考他文学作品上的内容,他都能回答的不错。这种说法,估计像我一样不皈依佛门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相信的。正所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也许是价值理念的差异,就我的认知来看,我始终相信文字般若不是宿命注定的,也非是修道开悟后突然的所得,这应该是一个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不断获得的般若。
文字般若的修炼过程,应该是一个身心灵肉内外并举得到历练的过程。外,表现在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强化专业技能等等,也表现在言行处世各个方面;内,表现在心灵的自我洗涤净化,不断有所悟所获。外,强调动,就是不断的遇,见你所见。内,强调静,在自我安宁的状态下触摸打磨自己的灵魂,正如一位很好的友人曾对我说:“静能生慧。”世人因内外下功夫的大小,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文字般若境界也有高低差异。
第四种是方便般若
方便般若所指的方便并非是与人方便,简单助人的那种方便,而是能够教化他人,感染到他人心灵世界,让人有所教益的智慧。
南师讲,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同时讲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很多的手和眼睛就代表了有很多的方便办法,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方便般若。
在我的认知里,凡尘俗世中,方便般若就是授人以渔的能力素质。要给人一杯水,你得先准备一桶水。方便般若重在能力素质的锤炼,方便般若高的人,也在各领域各方面有所成就,可以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带动影响有不同需求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多面手”,他心胸开阔,视野宽广,涉猎广泛,接近和与之相交往的人,都能有所受益。
第五种是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即般若之眷属。这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是属于行为方面的般若。
凡俗而言的眷属是指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这并非般若中的眷属。南师提到,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的修炼,按照潘麟导师《瑜伽经直解》中的说法:“布施之时,般若即为布施;持戒之时,般若即为持戒;忍辱之时,般若即为忍辱;精进之时,般若即为精进;禅定之时,般若即为禅定。”此处有两个含义: 首先是般若不仅可以以其自身面目出现,也可以别的面目出现——即各眷属之面目出现;其次是各眷属因是般若之化身,是般若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如此则这些眷属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含和品质。
般若智慧是佛法里面非常重要的智慧,但般若智慧在所有的佛经里面都没有翻译。没翻译的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般若智慧,都是解脱智慧,都不能通过言语、文字和思考而彻底明白的,只能通过禅修者实际去体验,才能一一体验到,才能明白和掌握。能体验到多少,你就能解脱多少。这就是佛法为什么需要不断禅修训练的原因,也是般若不翻译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