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作学习的事情反复揣摩,头疼,索性星期天安静下来,放空或者思考些其他的内容;许多项目等待完善,各种细节盘旋在脑海,焦虑成为常态,岁月荒芜,失去恬静洗练和清美。京城秋季,没有钱钟书梁思成那个时代的澄澈空气,裹上令人窒息的厚厚雾霾,压在心头,日间在会议室,时常觉得透不过气;周六探望朋友,傍晚,漫天混沌的凉月,照在凋敝芦苇掩映而略显凄苍的池塘,不远处社区会所里面,咖啡馆橘黄色柔和的灯光,散发着温暖。
今晨仍然阴霾笼罩,15层下来一袭寒气,于是就近在楼低拐角的KFC吃早餐,背景音乐欢快却无法凝神静心,闲翻两页书,一杯咖啡还没喝完,就原路折回。码字,也变成情绪的宣泄,刻意专注,反而帮助我暂时远离压力的纠缠。
文字,远去的舒缓,河堤上坐坐,看看星,看看水,看看夜渔的船上的灯,听听下雨一样的虫声……仿佛眼前就是熟悉的儿时,松花江边的仲夏,那会儿道里七街花鸟鱼市场,是在奶奶家待不住的时候总是跑去的;墨染般的帷幕,铆上几颗亮晶晶的星,华灯下的宽阔江面漆黑,江心岛完全分辨不出,只有眺望江北太阳岛依稀摇曳的灯火,还有铁路跨江桥上,偶尔飞驰而过的列列火车,车厢连成线的灯光。
瞬间我好像远离了浮躁的生活;转念,又被拽回,商业实践,能力靠赚钱水平衡量,困惑于如何在男性众多的商界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女生优雅的活法,不卑不亢?对于人性的探索与追问,教科书和学校都没有直接讲授,初涉职场的不断摸索,各种碰壁,才逐渐在磕磕绊绊中,积累起自己不成体系的理解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可这些逻辑是否正确?不断思讨,为人处世,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才真正可以经受住现实捶打考验?别人走出别人的路,而我只能走属于自己的路。H说,很多知识体系我都没有健全,只是一个职场“投机客”,还不如就趁早嫁出去算了,三十岁的女人也只是“风韵犹存”(非常讨厌这样对女性苛刻的点评)。
时间终究会留下痕迹,我也确实无法如九零后零零后般青春活脱,不是我不嫁,只是还没有合适的人走进生命,还没有如我所愿欣赏我的人出现。
言归正传,如何打理清楚自己的知识技能,先进行“库存盘点”,借助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Robert G. Hagstrom著),如果复杂适应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生态系统、蚁群、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然后投资当然还要关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重要元素,反馈,那么知识技能体系,也是在格栅与交叠之中一个个填进去的。
更好地理解投资的唯一方法,是更好地理解世界;投资,即普世(世俗)智慧。
书中知识树状结构的分支,将格栅理论列举出来,但是我认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的不同门类关联度重叠,用类似集合的图表相互交叠才更贴切,借助计算机的关系型数据库和统计学里面的聚类分析,如果每个门类的相关度进行相关系数的拟合则更加精确,当然这只在建模里面会有用处,如果构建支撑自己职业生涯的导航图谱,就不必苛求如此完美。
(1)理工学:数理化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so what’s my advantages?Tsinghua Univ本科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统计学,编程,信息系统,自动化,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尽管从大二开始实习就已经涉及金融类工作,不过还是可以把知识再捡回来吧。
(2)专业类(自己从事的资产管理):金融/经济/财务/政治/法律;这里还要加上,要锻炼自己的市场、品牌与营销、以及销售的知识与技能;毕竟基金和资产管理类工作,募投管退的“募集”,也是重要而高难度的一环,那么如何更好与人打交道,让大家认可我提供的帮助他们财富增值的机会呢?除自身做足项目的homework之外,“人”的因素,在不断的日常工作中,愈发重要,由此,“软科学”必须提上日程。(这部分优势?Peking Univ的经济学双学位与CKGSB的金融MBA)
(3)商业必修: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重要,太重要了,之前完全没有重视。
(4)爱好亦有帮助:文史哲/艺术/外国语言;在国际合作与谈判中,不同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了每个问题提出的顺序的不同,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彼此,才能更顺利的进行跨国协作。
(5)其他:医学/产业与细分行业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部分知识特点更需要与时俱进)。
真正的、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然后学会以善于联系,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每分每秒,我都在叩问自己,挣扎于毫无安全感的世界?没有资金资源资产人脉的社会,如何生存?诗和远方很重要,没有眼前的苟且,却也到不了诗和远方。
昨日看望已经坚持创业两年的C,工作室里面,几个女生在忙活着;无论怎样,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持往下走呢,加油。
下一个目标,在职,PHD。
BJ三里屯,洲际hotel GJC,10月16日,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