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才发现四年级一个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总想逃避作业。最初发现这件事是因为他的一次正式作业没有完成,告诉他需要找我补出来。没成想,他居然只带过去了一本练习作业,谎称正式作业丢了。
随手翻看他的练习本,有几页纸上面稀稀拉拉的出现了几道题,但是却空着没写。于是,立即到四年级教室找到这个孩子,询问原因。
最初,无论怎样问,他都沉默以对。耐着性子猜测:你是不是不会做?直到此时他才郑重点点头。
这个孩子的默认让我颇感意外,他虽然写作业比较磨蹭,但是思维并不迟钝,有时候甚至还能回答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说他不会做这些题似乎有点儿令人难以置信。
问及理由,原来上课时根本不在状态,他本是个小书虫,上课时心一直被一本书中的精彩所羁绊,所以就越来越远离了本该掌握的知识范畴,思维始终游离于课堂之外。
了解到这个原因后,抓住教育的这个最好契机,分析利害,苦口婆心开导他,待他认识到错误后,又把落下的知识点帮他一一梳理。
从此后,突然间,他像变了个人,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中数他最洪亮,写的作业数他速度快,再也没有老师在他耳边经常的催促了,他还常常想把家庭作业提前完成。
前后判若两人的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令人欣喜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的思考,遇到困难就逃避的孩子为何不愿意挑战?
其实,像他这样的孩子何止这一个!
班级里不乏这样的他,课堂上思维停滞,眼神游离的;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的;学习浅尝辄止的……
对于这类孩子,激发兴趣是关键。需站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课堂设置内容需精彩,需时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让他们多动手操作,积累大量的动作经验,以探索出有价值的问题,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时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一个人的心态如果发生了改变,那么那颗充盈而光明的心就足以照亮来时的路。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投入,得到的结果却是意料之中的硕果累累。
正如班级里一个女孩,三年级时因为视力严重下降,只好休学半个学期,虽然妈妈在家里也有辅导,但是毕竟学习氛围不怎么浓厚,四年级直接进班的结果是跟不上,作业经常令人不堪一睹。常常给她补课,但是收效甚微。此时被动学习占据上风。
前段时间,她的变化却瞬间大逆转,每天的课堂上多了思考,少了浮躁。本来比较难懂的鸡兔同笼问题却被她理解得无比透彻,在还有好多个同学还处在云雾缭绕之中时,她已经让我忍不住为她竖大拇指了。主动学习让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另外,常常鼓励孩子也很有必要。包括我们成人也一样,需要得到鼓励,时时注入生命活力。正如我一样,如果写了一篇文章,总会迫不及待想要和别人分享,还会频繁查看点击率,忍不住一遍遍读自己的“大作”,当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给我点赞时,心中会产生一股莫名的喜悦。
作为成人的我依然如此期待别人的鼓励和赞美,更何况孩子们呢?适时的肯定会如一股清泉滋润内心,从而诞生一种不可小觑的无穷力量,后果“很严重”啊。
我们还常常听到有老师或家长经常这样说一个孩子:ta很聪明,但是就是不细心。言外之意,如果认真了,就不会出错。亦或是ta只要认真了,凭着聪明,发展肯定不错。这样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误解,反正我很聪明,现在不学没关系,将来再学我照样能拿高分。于是,愈演愈烈,产生恶性循环,更加不想主动学习。
孩子为什么容易把我们常认为的简单题型弄错呢?究其原因,对这方面的知识根本没理解,或一知半解。如果真正弄懂了知识背后的原理,无论题型如何变换,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逃避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查找原因,及时亡羊补牢,让问题及时扼杀于萌芽状态。让孩子及时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时时感知学习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