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接幺女放学。快到校门口时,只见人头攒动,显然比往日人多。
今天我到达得要晚一些,因为轮到幺女打扫教室了。平常放学,一年级的要比其他年级提前,往往能错过高峰。 今日却不知为什么,连一年级的也还没放学,好似全校的放学时间集中到了一块。
聚集在校门周围的人们,形象地诠释着“芸芸众生”一词,紧贴学校的不锈钢电动门,向外延伸,且密且松,依着地形,蜿蜒成说不出来像什么的队形。
等待中的家长神态各异。有三五成群热络闲聊的,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有焦急等待不停张望的,有默默低头沉浸手机的……每个人不经意地演绎着平凡又真实的自己。如果现在有一个摄影机在偷拍,镜头里那个东张西望,看上去心有旁骛的人,就是我了。
所有等待的家长,似是那么的不同,但毫无疑问,又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家长背后浓缩着一个血脉相连的家庭。被接的孩子是那个家庭所希翼的美好未来!
孩子们终于不断涌出校门,背着有些沉重的书包,排着并不整齐的队伍,像一条突如其来的湍急河流,浪花四溅,不断裹挟着周围的家长,匆匆流向远方。一阵喧闹过后,“急流”渐渐变成舒缓的“小溪”,时断时续。这时候,还在等待的家长已变得稀稀拉拉。
初时,我和一个同样在等待孩子的同班家长聊天,气定神闲。聊来聊去,似乎找不到话题了,孩子们都还没出来。突然就觉得,这等待的时光,既快又慢。怎么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怎么一个小时过去还没有出来,好慢啊!心里便开始慌张起来。
“要不进去看看?”和我聊天的家长深有同感,问我。
早就有家长陆续走进校园,像一条条逆水而游的鱼,刺激着我的眼。
正踌躇间,被人一邀,不由得动了心,“好!”
绕着操场外围,我们径直向教学楼走去。之所以要绕过而不是穿过,乃因操场上有很多孩子奔来跑去。打网球的,踢足球的,纯粹玩的,看热闹的。操场上洋溢着孩子们活泼明丽的气息。
楼道此时空当当的,和下课放学时的热闹相比,显得很安静。于是,跫音轻响。
到了教室门口,往里面一探头,我就看见几个小女孩分散在桌椅之间,手持着拖把,低着头,盯着地面,似模像样地在拖来拖去。我的幺女,就在那群孩子中。
正想唤幺女,结果被眼尖的其他孩子发现。
“谁谁谁,你妈妈来了。”
“不能进来!”
“老师说过了,家长在门口等……”
孩子们对着我们,说道,嚷道。像一群叽叽喳喳急于表达的鸟。
幺女听到同学的提醒后,停下活,抬起头。略显严肃的眼神,与我闪现着亲切笑意的眸光,在空中交汇。明显的,她有点生气,不高兴我来。
“我等不及了,宝贝,我想帮你,所以就进来了。” 我施展出脉脉的柔情解释着。
“而且,保安老师同意了的。” 灵机一动,又撒了一个善意的小谎,企图蒙混过关。
“你走!”没想到,几秒钟后,她还是向我摆摆手,“黎老师说了,不要家长进来,让我们自己打扫!这是规定。你到校门口接我,我自己出来。”
“好吧。”我微笑着说。心里却微澜起伏。
这情景,与预料中的不一样,也与刚刚过去的九月份不一样。
记得初入学时,黎老师说轮到谁家孩子,就由其家长帮忙打扫。为了尽快做完,往往是家长麻利地动手,孩子在一边装样子。那个时候,她们还是一群依赖着我们的小人。没想到一眨眼,就成长起来,可以独立了。
“那我就去校门口了。”
“嗯!”
“哎,没办法,孩子们要听老师的话,要不,我们回校门口等?”我回过头,笑着问站在身后的家长的意见。
她的孩子刚才也跑到门口,说老师不让家长进来。我俩相视一笑,转身返回。
进校接幺女,没想到会被她无情地拒绝。我的心里有些失落,更多的却是欣喜。
送孩子上学的初衷,不是希望她在集体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吗?
孩子,成长得比我想象的快!好似春笋,稚嫩天真,却透着盎然生机。而且,孩子的心底是那样纯净本真,不揉杂质,坚持原则,渴求独立。
我为自己刚才,险些给孩子竖立破坏班规的形象而汗颜。
回到校门口,老老实实地等待。过了一会儿,终于看到一个熟悉的小小身影,快步向我走来,欢喜着,雀跃着!
“今天妈妈知错就改哈!”
“嗯!”
“下次宝贝想让妈妈走开,用上‘请’字,好吗?”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