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主题阅读定的是跟写作有关的,已经读了《文心》、《写作这回事》、《怎样写作》这三本,每一本书都收获很多,但是每次想写点什么就退缩了,怕自己写不好。
把《怎样写作》的读书笔记又拿过来翻看一下,最后决定从这本书开始写书评。
之前看了很多篇关于书评该怎么写的文章,其中有一点就是你要先明确你的书评写给谁看:自己or网友or还是报刊杂志?
我想了想,以我目前的水平只够写给自己看,把读完这本书之后所收获的启发写出来,一是为了梳理自己混乱的思想,另一方面如果能稍微给别人一点启发,那将是最好不过了。
当然这可能也不算书评,仅仅是一篇读后感。
言说正传,其实决定开始写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在这本《怎样写作》里说的一段话:
语言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的。
之前一直不敢下笔的很重要原因,在于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内容太幼稚,但是叶老的这段话让我意识到:有话就说,不要管其他的。
首先,这本书是由很多篇文章集合起来,所以有重复的地方,从逻辑上看也有点混乱,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从中读出精华的内容。
根据笔记,将对我启发比较大的几点罗列了一下:
一、为什么写作?
这个问题就是前面罗列那段话可以解释。因为这本书是指导中学生写作的,先剔除应试作文的部分。
单就平常写作来说,一般是心中有话说,才会付诸笔端。
二、写作什么?
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出: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的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是一件极寻常的事。
写作是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挑能写的题目写”。
意思是写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的。某个题目值不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另一回事。
题目值得写,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还没到能写的程度;一动手就立刻碰到困难,一枝笔好像干涸的泉源,渗不出一点水来。
比如,我之前写的关于“死亡”的那个话题,这是值得去写的,但是却不适合写,因为对于“死亡”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三、怎么写?
拿起笔来写只是第一步,怎么才能写好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
大量的关于写作的指导书籍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呢?
作者说像这类关于技巧类的书籍,对于增强我们看文章的眼力有些直接的帮助,但对于增强我们写文章的腕力只有间接的帮助,就像这本《怎样写作》一样,只能是给我们提供一些方法。
要想写好,必须要有充实的生活。包括阅历要广,明白的要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兴趣饶福,内外合一等等。
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大量的积累。
当然,叶老也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给中学生的建议,对我来说也很有启发。
1、写作就是说话。
这里面提到的“写作同说话一样”,主要是针对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而很多人的文章往往是文白相杂,所以作者才会提出要像说话一样写文。
怎么说话就怎么写作。虽然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的,但是对我们也还是有启发的。
这里提到一个观点是“锻炼语言习惯”,写作同说话一样,如果说话有条有理、生动有趣,那么写出来肯定也是如此。
而之所以写的不够好,在于还不会说。这也是为什么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其实说到底是一种习惯问题,所以写作其实就是对语言习惯的一种锻炼。
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强调的“写作是训练思想”。
2、一篇文章一个中心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写作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让中心突出。
我在这一方面就做的特别差,想到什么写什么,往往确定一个中心,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
3、想清楚然后写
就是平常总是强调的列提纲或者打腹稿。虽然道理都知道,但却总是没养成习惯,所以罗列出来提醒自己。
四、怎么修改?
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想。
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那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不会不妥当。
修改文字,实际上就是修改思想,是对语言的修改。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稿子念几遍”。
不管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念下去觉得不顺当,顿住了,那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再念几遍,修改的办法也就出来了。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需要反复看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里面提到的关于各种文体的写作以及对于怎么教学生写作等等都不是看一遍就能掌握的,需要反复去思考,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