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使用定律
书中这样描述语言的定律: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语言。语言作为思想传播的工具,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语言的理解与应用是通过主观思想认识来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传递着知识内容本身,而学生作为学习者能够准确无误接收思想信号,那学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反之,教师的讲授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某一程度上语言与思想并未做到真正的链接。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往往都会有一个共通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应用更适合大龄学生,越接近成人越容易明白。站在年龄尚小的学生角度来说,教师的语言传递出的思想内容,还不能准确无误的使其明白、通晓。因此,很多青年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尤其是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语言运用方式。
记得刚带上一年级的学生时,在一次放假前,我给学生交代了一件事情,讲述内容较为详实。可班里的孩子们急得直举手:“老师我听不明白、老师我记不住,能不能给我妈妈再说一次。”听到这些话,我当时被逗笑了,孩子们焦急的样子是因为他们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生怕错过一星半点,可是记不住、听不懂难住了这些孩子们。在当时的情境中,我立刻感受到了学情的重要性,在一年级孩子们的世界中,语言的使用越简单越容易被接受,越复杂越难以被理解。当我们观察、认识到学情时,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要努力使教师和学习者在共同语言中。
“孩子要听懂成人的话,成人也需要清楚明白孩子的话。”在低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他们本身的语言词汇量较少,处于正在学习与丰富中,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转变语言表达模式,从成人化的语言转向儿童化的语言,尽力与孩子处于共同的语言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