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高考还有一月,到了事实上的冲刺阶段,谋定而后动。学生或家长需要从学习、心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立体谋划。
学习上,有计划、不盲目
五月初,各地各校都将进行一次大型的模拟考试,对师生的教和学做最后一次较权威的诊断。对学生来说,最紧要的是通过考试,分析得失,从知识、概念、方法、节奏、心理、思维模型的建构与运用等方面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复盘、回炉。知识与概念问题要溯源,回到课本去,回到课本的例题、习题,立足基础,确保基础分不失。方法运用不灵活或者不对,说明试题的题型或类型不熟,没有能够做到顺手拈来。需要对常规题的解题方法,深思悟透。节奏不快或者乱,两个原因,一是,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需要在之后的模拟练习中进行调整;二是,遇到难题,花时多,影响了其他题目的解题。需要在考试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遇到难题两三分钟都没有思路,则需要立即跳过,按照正常节奏做题,确保在既定的解题时间内,将会做的做对。心理上过度紧张和解题过程中的慌乱,对正确解题和正常发挥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持续调适心理,适度紧张利于发挥,过度就是焦虑,则会影响考试结果。考试过程中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都是不可取的。思维模型建构和运用上则需要通过典型例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感悟。基于考试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平时学习中的所存在的不足,在知识、概念、方法等方面找交集,对高频误点、盲点进行分类,定点突破。突破点不在多,弄懂、弄通、弄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30天分成若干小段,以周为单位或以四、五天为单位,因人而异,通过专题或专项的方式集中突破。5月20日以后,学校会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整理,建议做近三年的高考题进行熟手训练,同时关注可能出现的新题型。总之,在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时间节点安排,制定属于自己的复习计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权衡取舍,从容备考。
心理上,有紧张、不焦虑
越临近高考,越要淡定,高考本身就是一次自我修炼。把握确定的,那就是自我。在老师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越到最后,得失心越重,对学习越有害。在有计划复习的基础上,按部就班,从容赴考。过度紧张还会导致失眠、脸上长痘、吃不下饭、便秘等等综合反应,要有意识调节,必要时请老师进行疏导。除学生可能过度紧张外,家长紧张、焦虑有时也很明显。这与家长的期望值高度相关,特别是孩子比较优秀的家长,期望值高,焦虑感越强,如果不注意调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越大。家长要有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发挥出最佳水平,也是给孩子定心丸。孩子适度紧张有利于复习和考试发挥,不焦虑、不患得患失,做最好的自己。
后勤上,有保障、不过度
冲刺阶段,孩子饮食安排无需刻意,保证正常营养就行,孩子少吃甚至不吃过度油腻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多吃鱼、虾、蛋、奶、瘦肉等。气温越来越高,谨慎开空调、少吃冷饮,不暴饮暴食。少剧烈运动,篮球少打,足球不踢,适当跑步,保持一定的体力。
总之,临近高考,更需淡定、从容,相信曾经的付出,一定会有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