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国农历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之一。
- 百度百科的介绍:
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 WIKI百科的介绍:
归宁又叫回娘家、返外家,系指已婚妇人由夫家返外家。一般返外家叫归宁,而迫不得意返外家,叫大归,例如亡国、遭夫弃、旧时犯七出之条等。而初结婚,亦有回门之礼,亦系归宁一种。
儒家文化圈等父系社会传统习俗,女性出嫁即脱离原生家庭,成为夫家成员,并不能随时回娘家,加上古时交通不便,因此人们很重视归宁。
现代交通方便,而女性亦未必同夫家家人同住,所以女性可以频密回娘家,但在特定节日或父母生日时,仍然会特别重视。今日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是我国传统习俗,宋朝妇女归宁不一定在初二。南宋笔记江陵乡野录记载“昔诸侯之女既嫁,父母存,则归宁,不然,则否。今乡俗皆以正月二日、四日、六日归宁父母,若父母已殁,则于三、七日宁于兄弟。”
看来在传统上,父母健在之日,才有归宁(回娘家)一说。父母已殁,则在三或者七日回兄或者弟的家,以代替“娘”家。但是,现代社会早已对这些繁琐的传统习惯加以改良了许多,也没那么多的禁忌了。
我(父母)家就是一个例子。
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试过在大年初二随父母“回娘家”的经历。这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我母亲是个北京人,我自己都是在北京出生的(这事情是我自小就拿来炫耀的少有的几件事情之一)。我姥爷家,也就是妈妈的娘家也安在北京市。而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我家就需要经常变换着安家之地。再加上当年的交通状况,实在不如现在这么方便、选择多样。所以,就造成回娘家这个年节常例,在我家却不那么容易实现。
一直到我七岁时,有赖于我大姨、大姨夫的努力,把我父母都调动到了广州市黄埔港工作。自那以后,我家就结束了“漂泊”的状态,在广州安下家,并且一直定居到现在。算起也有四十有一年了,应该算是老广州人,老黄埔人了。
自那以后,每年的初二“回娘家”的“娘家”就定在了大姨家。
我小时候(三十岁之前),这一天也是一年当中最开心的一天。原因其实也很单纯,就两点:
- 金钱(大红包)
- 美食
除了爸妈给的压岁钱,大姨每年的红包都是我收到的红包里最大的一封!再加上三个表姐发的红包也不会很小,一下就得到最少四个大红包。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再加上大姨、表姐们都很心灵手巧,每次都会备下一桌美味、丰盛的菜肴招待我们一家。
席间欢声笑语,闲话家常,交杯换盏,其乐融融!特别是表姐们经常拿我小时候的一些糗事来笑话我,虽然略感尴尬,但是那也确实是让人倍感温暖。
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结婚成家、娶妻生子,不知何时开始,这些发生在大姨家的温馨、欢乐的气氛、场面渐渐的就代之以陪同老婆、孩子“回娘家”了,同样也是非常开心、温暖。但是与小时候,过年去大姨家作为“回娘家”的替身的经历,感觉总是有点不同。
也许,这就是成长带来的痕迹吧!
(日更写作【500字】37/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