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核心认识论是什么呢?概而言之,立足于症状,以“六经钤百病”为前提,以“先辨六经,后辨方证”为纲领,其核心在于症状。依伤寒而言,认识症状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本质,六经之建立与辨识,方证之运用,莫不依于症状。无论什么疾病,都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无论何种治疗,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解决症状上。症状最真实、最鲜活、最直观,认识症状也最直接、最简易,而透过固有的理论、见解、观念的眼镜来研究症状,都是对真实、鲜活症状的污染。何以症状就是疾病的本质呢?因为它反应了疾病的位置,即病位;反应了疾病的性质,即病性。依病位,我们确定了症状的发生层面或范围;依病性,我们认识了疾病寒热虚实的本质。这二点,从根本上确定了伤寒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即六经辩证。伤寒的六经观正是古代圣贤对“隐藏”在症状中的疾病本来如是的内在规律的发现,绝非头脑臆造出来的一套理论。最后再辅以方证相应的治疗方法,即可统摄一切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一部伤寒,398条文,所言都是症状。诊治疾病,无非是认识症状,研究症状,对症施治,解决症状,症状贯穿诊、治始终。离开症状而言治疗,正如我们看到的现在丰富而先进的检测手段与医疗设施,于疾病言之凿凿,头头是道,最终难免挂一漏万,追赶于疾病之后。疾病的症状,是如此平实、普通,症状即是疾病,是要解决的问题,症状本身就隐藏着疾病的解决之道。
在实践上,伤寒立足于显而易见的症状,而禅宗标榜“烦恼即是菩提”,直接从令一般行者生畏的妄想、烦恼入手,直观念头与烦恼的本质。这种直观的能力,远离造作、刻意,无需繁杂高深的理论,每个人本来都具足,非从外来,而且直接了当,毫不拖泥带水,正如禅宗的永嘉大师所说:直截心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比方说,我们内心生起的所有念头、想法、情绪,别人都无法知道,但自己却清清楚楚地知道,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个能够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内心在发生些什么的这个“知道”的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禅宗入手要探究的事情。试想,这样的探究需要什么知识、道理、传统、技巧吗?什么都不需要,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直观的经验,所需的只是有一个“好奇”的热情一直追究下去而已。每个人都是依赖这个“知道”的心在认识一切,这个“知道”的心有宗教的立场吗?当然没有。所以,去探究这个心的真相也并非特别不寻常的事,在佛教甚至称之为“本分事”,而就是这个“本分事”,却是宗教、哲学、思想领域最高的追求境界。我们知道,佛门里有“禅为佛心,教为佛口”之说,意即禅是佛法的心髓,是佛法修证的最高的境界,而这个所谓的心髓,却是如此的平常无奇,一如症状之于疾病平常无奇一样,却成就了伤寒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枢机。伤寒的下手处与了手处都在症状,而禅的行持,下手处与了手处都在平常的起心动念,没有繁杂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严格慎密的次第,只是“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