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唐顺宗李诵, 761年1月8日出生,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
泾原兵变时,德宗李适忙着逃跑,还是王氏把传国玉玺系在衣带上,随唐德宗逃离长安到奉天,和李适共患难,两人感情深厚,返回长安后两年王氏重病,德宗立她为皇后,可惜3天后就去世了。
李诵在德宗李适即位当年就被立为皇太子,时年19岁。
25年太子时期,李诵曾亲眼目睹朝廷官宦的尔虞我诈,经历过藩镇叛乱的军阀混战,内心其实是有自己的治国大略和独立思考的,但他却一直隐忍不发,本着自己的东宫本分,潜心读书学习,在佛学和书法上都有相当造诣。
泾原兵变时,李诵曾护驾有功,不仅执剑殿后,保护父皇,而且身先士卒,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
但有一件事还是危及了他的太子位,使得他被迫和太子妃萧氏离了婚,萧氏还因而被杀。
起因是他的岳母郜国大长公主,因为私生活放荡,和多个官员淫乱,还被人揭发行厌胜巫蛊之术。两罪齐发,德宗将她下了大狱,还为此叱责李诵。
李诵惶恐至极,被迫请求和萧氏离婚,但德宗却因而有了废太子之意。幸而老臣李泌以前朝太子废立的教训,对德宗晓之以理,德宗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经此风波后,本就谨慎的李诵更加小心。德宗执政后期,任用奸臣,纵容宦官,姑息地方官员收取苛捐杂税,他对这些弊政看在眼里,但并不急于进言,而是选择父皇高兴时,才真切地劝谏几句,但总是点到为止,从不多加评论。
但在暗中,李诵并不是没有想法,他也有自己的小集团,那就是以“二王”和“刘柳”为中心的文人学士政治集团。“二王”是王伾、王叔文,“刘柳”是刘禹锡和柳宗元,此外还有一些朝御史台和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廷。
20多年储君生活,李诵一直压抑着自己,郁郁不得志。到43岁时,他竟然得了中风,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德宗此时已60多岁,身体状况也不好,得知太子情况,自己也病倒了。
第二年春节百官朝贺,唯独太子病重无法前往,德宗为此伤心悲痛,没多久就驾崩了,遗诏传位太子李诵。
顺宗李诵即位后,据说根本无法在龙座上端坐,而是挂一纱帘,卧床听政,身旁为他传旨意的正是王伾和王叔文。
在短短的186天皇帝位置上,顺宗李诵显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因而,他立刻开始改革,重用"二王刘柳",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但因为准备不足,急功近利,最终宦官俱文珍等联合部分藩镇向顺宗李诵施压,废除了改革,还将“二王刘柳”贬官流放,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一事件后,王叔文、王伾被赐死,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被拜为太上皇仅半年就一命归西了,享年46岁。
【豆豆有感】
在唐朝皇帝中,顺宗李诵是在皇位最短的一位,但他却是储君位置最长的太子。他一生从不争强好胜,有人评价说他“宠辱不惊”,我倒觉得更似“逆来顺受”。
比如,他把自己的亲儿子送给父亲当儿子,他面对父皇对舒王李谊的偏心时表现出的不在意,他当太子时基本不对父皇的决定做评论,登基后虽有革新也不坚定,而且面对宦官的威逼、太子的逼宫,他也选择了屈从。
或许,这“深藏不露”的压抑,才是他悲剧的根源。谨慎固然是王者必备品质,但长期压抑要不得,健康活着最重要。
风华正茂就病病歪歪,多少豪情都无可施展。
荣华富贵在,可命没了,有何用呢?
参考书:《旧唐书》,蔡东潘《唐史演义》,《新唐书》
今天的分享到此,希望对你有价值。和我一起读书吧!我是杜豆豆,倾一生之力,读万卷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欢迎关注我。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