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书写纸张历史编年史。
在纸张诞生之初,我们不妨看看文字是如何出现,因为记载的需要,文字应运而生。
柏拉图说“一旦某样东西被写下,不管是什么,它都会飘散至各处,或落于理解它的人之手,或落于无关者之手。它不知道如何与对的人沟通,也不知道如何与错的人沟通。”文字就是这样,本身不带有情感,哪怕是“喜欢”、“憎恶”这样描述感情色彩的文字,它的感情色彩也需要品读它的人来感受,
其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的。文字的使命,是在记载中传承文明,在阅读中赋予感情。
那么,在诞生之后,文字该怎样记载和传承?这时候,寻找用以记录文字的载体变成为了需要。
兽骨、石头、金属、兽皮,在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人们逐渐学会利用植物纤维制造纸张,而后是不断的改良。
纸张的出现让文明的传承变得更广,方便书写,轻巧便携,易于保存,这些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可能,虽然阶级壁垒仍旧鲜明,但至少能够看见一点文明的火种,学习写字和文化,不再仅仅在庙堂之高。
同样,随着造纸技术的改进,成熟的产业链条出现,造纸厂无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印刷需求,印刷术被改进,雕版、活字、木刻、泥塑、铜铸相应出现。
我们能说这一切不重要么?从蔡伦的造纸术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四大发明”中占据的地位便能看出,并不能。
读完整本书,有些遗憾这样一本对中国文字和纸张文明描写之多的纸张图谱,竟然不是出自任何一位华人甚至亚洲人之手,当然,我知道这样的感受太过狭隘。同时,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全球化视野,随着时间的纵向追溯古今,跟着地图的横向比对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