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儿子学校的阶段性考试结束,之后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他总是向我报一两科考试成绩,如此两天的时间全部报完,到第三天总成绩和班级排名出来了。十三名,693分。
他说去办公室问老师看成绩,低头正在那页纸上搜寻呢,老师说,“别找了,你还是十三名,”她笑了笑,接着半调侃道,“你就是十三名的命。”哈哈,老师的话很有一番意味。那是因为,在初中近两年来为数不多的几次考试中,“十三”几乎成了儿子的幸运数字,二位已经频频聚首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两年微信上转载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儿十三号》,大意是作者的女儿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并不是出类拔萃,而作者则以为这样也很不错,不必处处和人比,孩子自信健康就好。至于作者为什么说女儿是十三号,我忘记了。大概也是个某方面的排名吧。
想到这里,我便喜滋滋地对儿子道,“我的儿子十三号。”
“我叫杨十三。”儿子甩出一句话。听语气有点不对,似乎还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他的情绪看起来说不上低沉,也不到要我去开导的地步。当时是晚上九点半,儿子刚刚写完作业,在收拾书桌。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便有一搭没一搭的往下聊。
儿子当然有点郁闷。这学期他很用心,每天晚上无论写作业到几点,完成后,都会靠在沙发上背些东西:语文啦、英语啦、史地政生啦,无论什么吧,总归是些记忆性的知识,每天他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背诵。
有时眼看时钟指向十一点了,让他去睡,他不肯。晚上记忆的效果应该不好,我曾建议他早晨背,他说怕是起不来,坚持说晚上背完踏实。
说回这次考试,别说儿子了,我和老公都觉得他得进步。可总成绩提高了50多分,名次却仍在原地徘徊。儿子的心有不甘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真心说,从孩子读小学起,我对他的考试成绩好坏,一直都不怎么看重的。也不曾因为他某次的成绩下滑,就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在我个人意识里面,我总觉得一次成绩的好与不好,不能代表什么。再说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嘛,考试分数仅是我们对孩子的“智”的教育这一方面。不能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全部,这道理我们都知道的。
然而,话说回来,哪个不希望孩子考个好成绩呢,成绩好了自然更好了。尤其是当儿子升入初中后,我对他的成绩也渐渐提高了关注度。虽然官方不允许学校给孩子们的考卷打分,更不允许给其排名,但升入初中后,一切似乎不一样了。成绩表有时细化到令人咂舌。
从某个层面上来讲,素质教育提倡归提倡,学校教育的职能则长时间以来仍然过多地在“智育”这一环节巡回。毕竟,小升初,义务教育,没有升学率这一说。而初中升高中则不同,孩子们的成绩和升学率,既关乎着教师的能力,也代表着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在初中阶段,孩子们若没有个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将功课落下,日后意识到再赶,很难成才。
而对于大多数家庭和孩子而言,考大学一直都是我们最直接、可靠的出路。每一代为人父母者都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比自己这一代生活的轻松。虽说人生之路没有捷径可言,但对于时下必须好好学习的孩子们而言,读大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换取有希望未来的捷径。
为了让孩子做一个头脑丰富的人,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活在世上,我们不断地督促,甚至强迫孩子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实话说,我不怎么赞同这种教育方式。我们的孩子应该是自由的,学习是件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我就试着让儿子认识到。你的成绩代表的是你自己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父母的期望。学到手的知识与技能将陪伴你的一生,并且可能让你终生受益。这道理,初中的你能懂。
说回儿子的成绩,他一直都是理科强于文科。小学的时候,儿子的语文成绩就不好,而数学就能时不时地拿个班级第一。到了初中,语文更是不怎么样了,顺带着政治、历史等背诵的科目都有些差,刚开始的测试这两门功课甚至有过不及格的现象。他常说上语文课的时候会紧张。相反的,理科的数学、物理,包括生物学起来却很轻松,成绩也不错。
老公总说让我给孩子补补语文。可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机会。语文最主要的就是理解,包括阅读和写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和习练的过程。虽然我不赞同一味地灌输模式,但为了短期受益,我也曾拿课文和考卷上的阅读题给他讲解过,但他说老师都会讲,并且老师讲的要比我规范些。的确如此,所以我适可而止。
要说阅读,大多孩子小学的时候都喜欢读书,儿子也是。可等孩子渐渐大了,书中的文字比起眼前丰富的物事来不足以吸引他们的眼球,渐渐地他们的注意力便从书本挪移出来,不怎么喜欢读书了。但令我高兴的是,儿子坚持了下来。
期间,我给他推荐很多书,他也感兴趣,乐意去读。不过,随着初中学习任务的加重,晚上作业写到很晚,读书往往压缩到睡前十几分钟。而现在,他又选择完成作业再背些东西,读书的时间则完全被占去了。
至于周末,去掉作业时间大约一晚上加一上午,和同学玩一下午,一个晚上拿来看电视,一节钢琴课占去半个下午,再抽出点时间讲讲不会的题,背些记忆性的知识,稍稍玩些手机游戏,如此种种,两天的时间分割殆尽,好像唯独没有读书的时间了。
我不强迫他。周末毕竟是休息日。但我仍把读书看得很重,时刻不忘提醒。
读书,日积月累,除了有望提高文科成绩,关键的是还能增长见识,丰富头脑,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好处多多。我希望他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漫长的一生中,一直都能有书籍相伴。
让我欣慰的,和同龄人相比,儿子的阅读量还是是很大的,阅读面也不算窄,而一直以来文科的薄弱,我认为是理解能力偏低的缘故。关键是受年龄的限制。比如,我们两人同读一本书,我看到的东西要比他看到的多得多。
而作为他,读书最大的乐趣,是看个哈哈笑。好玩的故事和桥段,能吸引他。其中的内涵和道理,体悟的很浅,精深的部分他会选择略去,不多想,懒得去思考。而这一点,是我们干预不了的。
无可非议,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关注和在意的东西,各有取舍。只要去读,只要读过,就有收获。我坚定地这样认为。
所以,儿子在语文学习方面,我除了时常给他提供书籍,提醒着他多读些书,没有过多的干预过。给他自由,希望日后能有预期的效果。再说,男孩子的理科强于文科,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说起来,作为父母,我们是矛盾着的。既盼望着看到孩子好的学习成绩,又不想他们有太大的学习压力。
这两天在读海南大学教师王小妮的《上课记》,书中有一句话记在了我的脑海里,是王小妮所教的一名大学生所说的:上大学前,我最快乐的事,就是考试发挥好了,最不快乐的事,就是考试没发挥好,就是这么傻傻地过来了。
所以,当儿子说“我叫杨十三”,虽能听出是句半调侃,但我还是在意了。我希望他成绩好,更希望他心态好。
我告诉他,“考前十名是他的目标,也是能让爸爸妈妈特别高兴的。但十几名也不错,人家专家都说了,在班级里始终十几名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最健康的。”
专家真是这么说的。所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论断。
成绩,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孩子对某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依据它来给孩子查缺补漏,以期让孩子不断地取得进步。
而被我们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学习”,一直要求孩子们好好做的“学习”,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场似乎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学习,在漫漫人生路的各个阶段,是包括每个成人在内的人,都应该去好好做的一项工作。只不过,对于现阶段正作为学生的孩子们而言,它是唯一重要的工作罢了。
《上课记》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每天的作业基本写到夜里十一二点,睡不到六个小时,次日一早背上或拖上连大人都觉得沉重不堪的书包,去应对每天的八九节课,还不算各种补课。学习怎么可能有效率、有快乐、有成效?也难怪一进入大学,原本应是专业学习的开始,却大多成了一切学习的结束。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学习在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不要让刚刚接触到它的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厌倦了它吧!成长是个过程,着急不得,而物极必反。
让我们引导着孩子们正确地、用心地去认识、去对待“学习”这项工作本身吧。只有他们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不可避免性,把学习真正地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时,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