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正文1--米灿灿解读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共读陈美玲的《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本书共分为四章,今天与大家一起共读第一章,书中的第2页至第74页,也就是本书拆解的第一个主题点是:培养孩子有良好的个性,你需要这样做。
01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6岁的男孩一天纵火八起。因平时常遭父亲的责备打骂,心中积累了怨恨,为了报复爸爸,他是故意纵火作案,就是想把自己送进监狱。只因为爸爸经常对他说一句话:“早晚你得进监狱。”
故事里的男孩让人即心疼又气愤,可以想象这个孩子被抓时,嘴角应该还残留着胜利的微笑。正值青春年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的心理变得如此扭曲呢?他内心究竟积累了多大的怨恨,才会让他动手放火,发泄自己得愤恨。
02
教育是一个很慢很慢的过程,我们只有拿出耐心来,认真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成长为一个三观正、素质高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责备打骂,更不能体罚孩子。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更多的是要传递给孩子一种观念,比如、合理的言行举止、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孩子犯错,要给他讲清楚到底哪里错了,而不是在威胁下让他妥协,一味打骂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顺从。
作为家长,我们更多的是要传递孩子一种观念,比如,合理的言行举止,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
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容小觑。父母在教育中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方都不会完整,你的忽视会让孩子缺爱,久了便会出现隔阂。
03
前几天碰到一脸焦虑的李姐,提起孩子她很无奈,她告诉我:“已经给上一年级的儿子报了四个特长班,每天写作业到十点以后。看到孩子疲惫的小身体,她也很心疼,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这样,她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中国教育观念中,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常常听父母在耳边说:“你看隔壁家的小女孩多么乖巧懂事,谁谁家的孩子小小年龄什么都会做,再看看你笨的和猪一样。”然后一脸嫌弃看向低头不语的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小时候的我们几乎是从小比到大的。
但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自尊心?总是比来比去孩子容易没有信心,不敢展现自己的潜力,失去了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通过这种攀比让孩子进步只会适得其反,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陈美玲告诉我们,教育最首要目的是,自我肯定。一颗认同自我的内心,恰恰是人格的基础。不会肯定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喜欢自己,总是在焦虑的状态中,容易生气,搞不好人际关系,在事情的处理上也无法积极向前看。
不和别人比较,其实就是认可孩子最真实的模样。不管学习棒不棒,运动力强不强,都没关系。不要附加任何奖励条件,不要让孩子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要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简单。有些情绪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扭曲,处在于相互依赖这种现象,如同藤缠绕树,彼此不得自由。甚至会有扼杀对方的意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代代父母所警惕的。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也不能只讲目的,不讲方法。如果方法错了,即使达到了目的,也无异于饮鸠止渴,对孩子的未来的发展,也会埋下祸患。
孩子带着他们独特而复杂的生命内核而来。像一棵棵小小的种子,他需要一片包含有深爱,信任,自由,安静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