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8〕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消除心中不正的私欲,以达到正的心体。即意念所发出的地方,要消除不正的私欲,以正其本心。即无时无刻都要存养天理,这就是穷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先生又说:“良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道。见到父亲应该孝顺,见到兄弟应该诚信,见到小孩跌入井中自然会于心不忍。这便是良知。不在心外寻找。如果良知的发用,没有私欲所遮蔽。这就是最大化的同理心且把仁爱做到极致。但是平常人的心体不可能不被私欲所遮蔽。所以需要用到格物致知的功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让心体良知没有障碍,可以充分的流行发挥。这便是致知,知如果致得,则意自然会诚。”
【详解】:
《徐爱录》第7及第8段承接第6段,可以结合上一章节一起学习。
阳明先生在此处告诉了我们几个概念:
1.格:消除心中不正当的私欲
2.正心=消除不当的杂念
3.存养天理/心体/良知=穷理
4.天理=明德,穷理=明明德
5.心之本体=良知
把这些概念带入文中,整段便不难理解。《传习录》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部书的逻辑很清晰,如果用我们现代的写作思维来讲,便是符合“金字塔原理”,先要让他家明白何为心学总纲,而后告诉我们该如何下功夫,再告诉我们实例,最后纠正一些容易偏差的细节。本段即告诉我们概念也告诉我们下功夫的着力点应该从何处起。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平常人的心体都是被私欲所遮蔽的,所以要下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欲恢复天理。
该如何致知,如何格物,如何意诚。各位不要着急,后文会慢慢讲述。
原文摘自国学梦网站(http://www.guoxuemeng.com);译文为结合《传习录》叶圣陶点校版翻译。
详解部分系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