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林语堂把“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作为他最为得意的代表作,而且他把太太允许他在床上抽烟看成是婚姻美满的标准。然而林语堂曾戒过一次烟,为期三星期,后来他说戒烟行动“很欠思量”,并且觉得戒烟是懦夫的行为,极为可耻,从此立誓再也不背叛尼古丁女士。这真是一个可爱的老烟鬼。
如果说没有酒(链接) 就没有国人引以自傲的唐诗,那么没有烟,便没有璀璨好看的近现代文坛,清朝的蒲松龄、纪晓岚,民国的辜鸿铭、章太炎、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梁实秋、老舍等等大师级别的文人,都是老烟鬼。从民国留下的老照片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他们把着烟斗、夹着烟卷的雅士风流状。当然,烟传到中国是在明朝的末期,因此我们自然见不到在这之前的祖先们抽烟的记录,同中国文明同步的“酒”相比,“烟”更符合后起之秀的形象。
我们从电影来看国外抽烟的情况,《Thank You for Smoking》(感谢你抽烟)这部电影的男主角说,20世纪前中期美国烟民数量的显著增长,除了受战争创伤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电影的推崇。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后,在演员说话的时候,导演需要给他们一些事情做——那便是抽烟,很多著名影星在他们的影视表演中便成为了“烟囱”,20世纪影视里一个浪漫经典的镜头便是从《The Big sleep》(夜长梦多)中男人扔给女人火柴,点燃一支香烟开始的。但后来,随着一些医学机构及公益组织的反对,现在的美国电影中很少见到这样的镜头了,如果谁抽烟,多数为两种情况:要么这人精神、心理有问题,如《Shutter Island》(禁闭岛)中的莱昂纳多、《Fight Club》(搏击俱乐部)中的爱德华诺顿;要么就是极度潦倒、倒霉,如《U Turn》(不准掉头)里的西恩潘。不过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仍然有大批的香烟爱好者为他们喜爱的香烟呐喊助威,驳斥所谓的医学研究。
大多数的烟民,对香烟并没有十足的坏话,否则就解释不了“既然百害无一利,为何你还抽”的悖论,当然,也有一部分因素是“烟瘾”在其中作怪,——并非不想戒烟,而是戒不掉啊。我想,烟民对香烟最有发言权,在小年青想扮酷时,在你感情受到伤害、失恋时,在你觉得郁闷、委屈时,在你一个雨过天晴百无聊赖的午后时,在你加班计算工程量时,在你值夜班昏昏欲睡时,香烟,是你最好的朋友,虽没有林语堂所谓的“赛过活神仙”那般的逍遥快活,但也能对心情、对思考有所助益。闲暇无事时,约上几个朋友,踱进街旁小饭馆,吃着涮火锅,喝着二锅头,打开一包软盒云烟,吞云吐雾,侃天说地,虽是乌烟瘴气,却也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