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学而第一|十)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习】
调了下次序,把这两句合在一起学,都是讲孝的内容。我们先看什么意思。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够谨慎,逝者已久不断追思,民风道德自然日趋笃厚。”
孔子说:“父亲健在,则看他的志向。父亲死了,看他的行为。三年内不改父之道,可以曰孝”。
一、从天子角度学这两句话。
祭礼,宗庙祭祀之礼。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两项。
远古人类,力量弱小,只有敬畏天神,祈祷人鬼。弱小而希望得到保护,献上忠诚和敬仰,希望天神和祖先亡灵能赐予力量与福祉。礼,源于祭祀。宗者,祖先。庙者,“貌也”,就是祖先的音容笑貌。
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身躯消亡,灵魂永在。宗庙,就是祖先亡灵寄居之所。七月十五是鬼节,小朋友不要怕,我们祭的是祖先的亡灵,不是恶鬼邪灵。
对于王室而言,有资格主持宗庙祭祀之礼的是谁?天子,意味着君权神授,意味着嫡脉承袭。通过主持祭礼,时时刻刻提醒其他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不容置疑和挑战。
葬礼,即先王去世之礼。
周制的关键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我们前面(《学而第一|二》为什么孔子那么重视“孝”?)学到,孝礼,既为政治需要,也是人性需求。
所以,“天子”能“慎终、追远”,顺天道,合人性,自然天人合一。下位者无论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基于人性需求,都会仿效,民风道德自然日趋笃厚。这应是周公的逻辑。
前面《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孝》中了解到,宗法制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父家长制。父就是天子,在国,天子为天;在家,父亲为天。所以王子只能观摩父亲治国理政,立好自己志向,以后好继承先王之道。
父王去世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因为接班需要时间,自己经验不够,不能瞎折腾。等三年已过,自己可以做主了,行事依然能遵循先王之道,那就是尽孝了。因为不会损害父亲的名声。
但是,要是“先天子”是个混蛋那可怎么办?
孔子没说天子怎么修身。我替他说一下:要为儿子积仁德,否则丧祭之礼不好办。
二、从百姓角度学这两句话。
小时候看到村里举行葬礼,仪式非常繁杂,左跪右拜要好几天。
我不能理解:人都没了还有啥用?
长辈说,这不是给逝去的人给拜的,是拜给活着的人看的。我还是不能理解,这不是表演么?
钱穆解说,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也不主张死后有灵魂,却极重葬祭之礼,是因为生着与死者最纯真的感情。孔门常以教孝道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于死者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深情厚谊。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之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
人只会死一次,如果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不可能重新办一次,所以应当谨慎。葬礼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与承认,所谓“盖棺定论”。
有一部电影叫《集结号》,里头有一个动人的情节:连长谷子地一个在阻击战中英勇牺牲了的战友,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被组织定为失踪人口。他的妻子孙桂琴为了探清真相,数年来一直四处奔波打探,受尽辛苦,后来在谷子地的帮助下,终于让死去的丈夫名正言顺的追授为烈士。这个过程中,谷子地的另外一个生死兄弟赵二斗,看上了桂琴。谷子地告诉二斗:“兄弟,她知道心疼死人,对活人错不了。”
现在农村葬礼,很多地方越来越随意了。竟然还有请跳脱衣舞的,抽空打麻将的。人们经常感叹现在社会没有人情味了,二者之间是不是有关联呢。
老百姓以前为什么也要守孝三年呢?
因为你出生时是个婴儿,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育,等到三岁的时候才能稍稍自立。所以,他们去世后你也要陪他们三年,还他们的恩情。
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独子贡,守了六年。是因为孔子让子贡感觉再也遇不到这样的老师了。中国人追思纪念孔子两千多年,至今而后,都在沐浴他的教导。
所以,作为活着的自己,一定要积仁积德,尽力为后辈留下美好的家园。这个家园可以是一份家业,也可以是一种家风。不然葬礼真的不好办,悼词都不好写,恶劣一点的心里可能想着:“死的好,死早点就更好了。”
后辈们想追思,也没有什么可追思的,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祖先的恩泽。
这就是仁,这就是孝。
【译文】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够谨慎,对逝者久久不断追思,民风自然日趋笃厚。”
孔子说:“父亲健在,则看他的志向。父亲死了,看他的行为。三年内不改父之道,可以曰孝”。
【注解】
1、慎终:终,指丧礼,指亲人去世。
2、追远:远,指祭礼。死者去我日远,要经常追思拜祭,念念不忘给予后辈的恩情。
3、观其志:志向。钱穆解,父在,子不主事,故当观其志。
4、观其行:张居正解,父亲去世后,自己可以做主了,行为昭然可见,犹如父亲在之时。
5、道:钱穆解,有两种解释。一,言道,是尊父之词。比如婚、丧、嫁、娶这些,走亲访友的馈问,饮食着装习惯等等日常事项,则道其事。二,古制,父死,授政于冢宰,三年不言政事,此所谓三年之丧。新君在丧礼中,悲戚方殷,无心问政,又因骤承大位,未有经验,故默尔不言,自不轻改父道。他认为是第一种。
6、三年:概数,时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