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一诗出自《诗经》,是《国风·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茹藘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思家室作答,从而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
作品名称: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作者:无名氏
作品原文
国风·郑风·东门之墠①
东门之墠,茹藘②在阪③。其室则迩④,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⑤,有践⑥家室⑦。岂不尔思⑧?子不我即⑨。[1]
注释译文
原文注释
①墠(shàn):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
②茹藘(rú lǘ):草名。即茜草。
③阪(bǎn):小山坡。
④迩(ěr):近。
⑤栗:木名。
⑥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⑦家室:房舍;住宅。
⑧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
⑨不我即:即不即我。我不想亲近你;即:走进,接近。[1]
白话译文
东门附近有广场,茜草沿着山坡长。他家离我近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附近种板栗,房屋栋栋排得齐。哪会对你不想念,不肯亲近只是你。[1]
创作背景
对于《东门之墠》的诗旨,古今认识较为一致,历来学者大都认为是男女之词。《毛诗序》说:“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但是《毛诗序》没有指明究竟是男奔女还是女奔男。郑笺就说:“女欲奔男之辞“。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相唱和的民间恋歌”,并说:“诗共两章,上章男唱,下章女唱”。属于各自抒发情怀。通常认为这首诗是女子一人所作,是女子对男子暗恋的倾诉。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其中又有男词、女词或男女唱答之分。今从“女词”一说,视诗中所写为女子的单相思。[2][3]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唱和的民间恋歌。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恋人之间面对面地放声高歌,而是室近人遥无由相会,自为赠答,分别抒发内心焦急渴望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图景,一样心愿。本来是好端端的美满姻缘,却遭到某种社会原因的阻挠,使得这对恋人深深地陷入烦恼与忧郁之中。男女青年热恋中可望不可及的内容,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诗却通过两个不同的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望而不见的特定环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实情义。
首章前二句,赋中有兴。点明了实地,展现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环境。通过这幅明洁而富有生意的画面起兴,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端庄大度和丰盈美丽的风采。同时,也含蕴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态;广场空阔,毫无遮掩,一切景象,尽收眼底,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又生发出无限的惆怅。因之后二句由景人情,展示小伙子烦忧的心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正是咫尺天涯,莫能相近,其中自有无限的难言之痛
有践家室,犹今谚语所称“好好人家”。次章变换场地,由女主人公登场,另是一番景象。前二句写景,一排排屋舍俨然的美好人家就坐落在城东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从姑娘心目中的这幅繁茂的、欣欣向荣的图景来看,自是景中有情,它暗示了恋人的英俊与善良,是个理想的对象。其中也蕴含着美好的憧憬热烈的期待。后二句转人言情,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姑娘在向意中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忠贞之志也在埋怨小伙子近来为什么不来到自己身边表明心迹,因而姑娘感到孤独彷徨,她在哭泣,她在忧伤,她在饱尝着爱情遭受挫折时的无限悲苦。[4][5]
名家点评
宋·朱熹《诗集传》:“陂者有阪,门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室迩人远者,思而未得见之词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2]
参考资料
[1] 杨伯峻等.白话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4年:46
[2] 严明.《诗经》精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79-80
[3] 关鹏飞.探源诗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305-307
[4]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4-175
[5]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