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买了蚕以后,每日定要把盒子里的蚕连同桑叶渣渣轻轻倒在盒盖上,投进新鲜的桑叶,然后一只只地把蚕抓住放桑叶上。
蚕儿小的时候,没有麦秆,也没有专门的“树枝芯”(《养蚕记上》有详细介绍),只得用纸巾搓成细长的条条,转移小蚕。
稍大些,可是直接上手了,肉嘟嘟的,凉凉的。淘气时,就让蚕手心里爬来爬去。它伸长着头,拱着自己的身子,每一节身子下的小黑点也看得一清二楚。四处爬,怎么也找不到熟悉的桑叶。蚕却是毫不气馁,一直摇头晃脑,在儿子的手心里悠闲地溜达。
接着清除啃不动的叶柄,蚕砂倒入花盆,有机肥自是让花草格外茂盛肥绿。儿子开玩笑说是买了一个祖宗回来,每天伺候吃喝拉撒。回了他一句,小时候我也是这样精心照料他的,莫非我生了一个祖宗。说完,母子自是放声大笑。
小而黑的蚕,在母子俩精心照料下,日渐长大,体型翻了几翻,有四五厘米长,身子鼓鼓的。桑叶投放的量越来越大,倾耳细听总能听见“沙沙”的啃食声。蜕了一次又一次皮,尾巴上的细毛清晰可见,有些蚕的脚是白色,有些则是黄色。告诉儿子,脚白色的结白茧,脚黄色的结黄茧。
忽有一日,有几只体型硕大的蚕呆呆的,不进食,早上放进去的桑叶没还剩不少。吓坏了儿子,急得直嚷嚷:“蚕是不是要死了。”告诉他蚕要结茧了,让儿子仔细看蚕的嘴巴处,发现了许多刚刚吐出的蚕丝。
几条要结茧的蚕,换了一个盒子,让它们安静地吐丝结茧。过了俩三小时,这几条蚕都在角落里,上下左右地拉着许多丝,好似幔子。第二天早上起来,幔子中间卧着一个椭圆形的茧,蚕已经不见了。
儿子每天总要打开看看,希望能看到破茧成蝶。过些时日,灰色的蛾子在盒子里扑扇着翅膀,完成最后的使命——产卵,一颗颗小小的蚕子分布在垫在盒子里的纸上。
终究不敢留下这张纸,害怕明年面对那么多的小生命,真是无能为力养活它们。那几个黄、白的茧倒是在家里存放了很久,后来也不记得是个怎样的结局。
我们儿时养的蚕,自是要带教室里相互攀比的,谁的蚕多,谁的蚕大。调皮的男生总会捉弄胆小的女孩,冷不丁掀开笔盒,里面就有一条大白虫在蠕动,吓得花容失色,叫声凄惨。也会偷偷放在女生的长辫子上,不知道还无所谓,知道了吓得满教室蹦跳,叫的眼泪都要流下来。
男生之间更是借助蚕比胆量。蚕可以在脸上肆意横行,眉毛、鼻翼、嘴唇上都有蚕爬过,真心替他痒得慌;更有甚者,脚架在桌上,撸起裤管,让蚕子腿上爬行,围观者大声起哄。比着比着就升级了,残忍者居然一伸手捏死一只蚕,绿色的汁液沾染得满手指都是,真想大骂他一顿,自己养的蚕咋不好生爱惜呢。最大胆的,居然抓起一只活蚕,往嘴里一丢,用力一吞,成为腹中物。自此,无人敢和他比胆量。
如今,想起这一节,替那些蚕鸣不平,招谁惹谁了,要命丧主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