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以爱的名义苛待孩子

曾经看过一节公开课,当课堂预设的内容全部完成时,下课铃恰好响了起来。这样的场景,我曾经幻想过好多次,如果我也能把一节课上得如此完美,那该多好啊!

可事实上,每节课我都会留下一些小尾巴,如果正好是一道题或一个环节讲完了还好,剩下的可以留在下节课再处理;可有时候正讲到一道题的关键处,下课铃响起来,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朝外面看了看,心情好的时候,我赶紧提醒他们:注意,这里很重要,再坚持2分钟,马上就讲完了;心情不好的时候,则是一顿责备:注意看!整天只会听到下课铃,老师讲什么都听不到。这么重要的问题,我今天只讲一遍,不注意听的话看你怎么写作业!不管是哪种情形,学生都要坐在教室里再听老师多讲一会儿,至于是否听进去了,其实我们也难以掌控。大多数的结果是,下课铃响后又讲的这些内容,学生能学会的基本不多,于是我不得不推翻自己之前说的只讲一遍,改为一遍遍地烫剩饭!而且还总会不停地抱怨:你们以为老师想拖堂吗?那不还是因为课没上完,怕耽误你们,这都是为你们好啊!你们怎么都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呢?

老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为了学生,是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才拖堂的,可在学生看来是什么样的呢?曾经有教师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题目是:“你在学校里,最怕的是什么?”教师的预想是:学生最怕挨老师的批评,可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最怕老师拖堂。”可见,我们对学生的爱,学生根本不领情,我们的学生最期望的是老师能准点下课。

是啊,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我们只想着自己的课堂预设没有完成,却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在这十分钟里,他们需要上厕所,交作业,做个小游戏,跟自己的好朋友说句悄悄话……当下课铃响起来的那一刻,他们都已经开始为自己课间做好安排了,怎么还会再有心思坐在那里听讲呢?况且,孩子们从踏进校门的一刻到放学,这半天的时间,一节课接着一节课地上下来,就指望着这课间的十分钟休息哩,若再让老师给压缩一点,那日子简直苦不堪言!所以,还是像贲友林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每天上课,又像居家过日子,完成教学任务如同日常消费支出,今天支出的钱多了些,明天也就注意节省一些;今天支出的钱少了些,明天也就可以多用一些。一段时间之后总体上保持平衡。从而,我们不必为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未能完成而背上思想包袱。那么我们也就应该像贲老师那样,当下课铃响,今天的课堂教学就戛然而止,但明天的课堂学习,接着来。

其实,不仅仅是拖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有很多类似的行为。看似是爱孩子,为了孩子们好,实际上却是我们用自以为是的想法,是我们用自己意识中固有的权威在苛求孩子。

像课堂上,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们端正坐姿,以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注意听讲,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试想一下,端坐40分钟而且还要注意听老师讲课的要求,我们每个成人能够做到吗?再比如说,曾经我也用罚写作业的方法来惩罚那些不爱写作业的孩子,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这都是为了他们好,好让他们长长记性,同时也多练习一遍,便于巩固和掌握。可事实证明,被罚的孩子除了疲于应付这些作业之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

当然,由此推彼,想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吗?对孩子,我总会不自觉地把他和班级里的其他孩子比较,就像别人说的那样,做教师的,看过的优秀学生太多了,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具备优秀生的所有优点,眼睛里总看到孩子的缺点,觉得他做的不够好!于是,我总是说妈妈是为了你好,才这样要求你的,却从来没有去考虑过他的感受;每次考试之后,他总会有一些题目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此时我总会很生气,也很惋惜地说:看看,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都做错了,这些分数丢得多可惜呀!你怎么都不能细心一些啊?可事实上,这样的话并不能让他改掉不细心的毛病,一次考试,这里注意了,其他地方又错了。其实想开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能力,也许他现在做成这样,就已经是尽了自己很大的努力了,我不能让他按照我的想法长成别人的影子。

所以说,请不要用爱的名义苛待孩子们!爱孩子,是以尊重,理解,体谅孩子孩子为基础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