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直以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城市里的楼高了,大家的温情少了”,大家都怀念过去在农村,大家相邻几里路甚至几个村大家都熟悉的很,现在住进城里了,大家虽然是楼上楼下甚至是对门,但彼此之间仍然互不认识,有人统计至少有80%的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更不要说交流和来往了。别提什么“隔壁的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能认个脸熟就不错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城市的工作的性质和时间造成的,社会的生活节奏实在是太快了,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的忙碌。各行各业的作息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早上六七点上班,有的早上八九点出门,晚上下班也是一样。大家都很少有时间能碰头,下班之后有些人还要跑滴滴、送外卖、做临时工,总之大家都背负着一身的债务一门心思的搞钱,回到家后倒头就睡。也有人说是大家不愿交流了,城里面买房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都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家上班有同事,出门有朋友,在家有网友为什么要跟邻居聊天?再说也不知道该谈点啥合适。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这个说法农村的邻里关系就很好嘛?据我所知现在曾让城里人羡慕的“农村邻里关系”,也在慢慢的改变着,不少老农也再说,现在农村的邻里关系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糟糕。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跟人没有关系,跟地域及居住的环境也没有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每一种动物的行为都是经过上万年,在其种群的生存中适应自然环境适变化,延续种群中逐渐演变而来,并形成自发式的行为,只要遇到类似条件就会自然反馈,就如同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造物者,给每一类生物的生存着编写了一套程序,遇到外界的条件反馈,如同按了一下电脑程序的启动键,就会执行这个程序流程,我们在生物学上,被称为非条件反射。然而这些程序都是为了提高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可能性。所以群居生活就是提高群体内个体的生存机会,而人类就是群居物种之一,我们的祖先在数万年的生存中,也形成了许多非条件反射机制,自然造物主也给我们编辑了一套程序,让我们人类能够繁衍下来。在人类生产力不发达的早期,人类群居相互协作可以获取大量的食物,人类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从中受益,整个人类群体共同享用食物来源。并且还能防范危险,我们知道当捕食者看到单独的一只动物,那么这只动物就会被跟踪,最终被吃掉。而人类群居降低了被动物们袭击的可能性,再有就是维持种族的繁衍,在群居生活中幼崽可以很好的学习继承群居的文化。所谓文化就是通过观察或者与群体其他成员互动学到的行为。
基于以上的原理,我们发现过去的农村大家的关系都围绕着“价值交换”展开着,而什么是“价值交换”?当两个人在一起,都能给彼此提供价值,或者能互相提升对方的价值,也就是双赢的情况下,就会建立起链接关系。这就是“价值交换”。因为物资匮乏,大家都是互帮互助互相取暖,你借我根葱我拿你头蒜,你借我个犁我用你个铲。大家生活中好像少了谁都不方便,大家都能从别人那里弥补生活中的不足和遗憾。而我之所以借给东西给你是因为我下次可能还要借你的东西。“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居住氛围中产生了,大家形成了默契也建立了良好的不离不弃的邻里关系。
现在大家住进了城市里,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为了生活大家每天都疲于奔波着。因为城市物资丰富,大家不需要相互借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没有“价值交换”了,每个家庭单元也就没有了交集,这样每个家庭都独立起来了,无论小区住一户人家还是十户一百户,都不会影响每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而大家聚住在一起,和过去群居的的意义也不一样了。大家不再是为了获取大量食物也不是为了驱祸避害,这只是城市人口规划管理需要。这段时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小区进行了静态管理,经过几十天的封闭,小区的群里开始了物物交换的现象,有大葱换白菜、萝卜换韭菜、甚至还出现了水果换粮食的情况,大家似乎都很积极,过去不认识的邻居现在一下子都认识了,每天群里就跟过去的村头一样,可热闹了。都说城里人邻里之间都很冷漠素不相识,互不相闻,可现在很好呀。其实大家过去的热情并没有变,变了的是这个社会。一个人越独立就越成熟,一个家庭越独立家庭成员的能力就强,一个群体越独立文明程度就高。而小区居民的变化让我更加相信,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大家的关系,社会越文明个体就越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