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
今日读书,对亲密关系中的“应该感”和“为什么”深有感触。
对我个人而言,不习惯问对方“为什么”,但心里会说“你应该”。没结婚之前,被家里的哥哥姐姐父母花式宠溺;结婚、生完孩子后4四年,又集老公、公婆万千宠爱。导致自己就会自顾自的认为,很多事情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现在想来,其实事情原本不是这样的。有道是,有些事情你没做,是因为有人悄悄地替你做了,你看到的并不是事情本身。简单来说,你看见屋子里一尘不染,并不是空气不脏,而是有人天天在打扫。后来为了多点时间陪伴孩子,换了工作,一些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种心态在亲密关系中都容易起矛盾。我也在拌嘴中学会了反思,及时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深深地体会到了改变自己容易,改变他人难。但是自己改变了,他人比你改变得更多。
书中提到,在两性关系中,很多时候,另一半没有按照自己觉得“应该”的做法去做时,自己容易感到火大,更有甚者引发战争。这些问题来自于我觉得“应该”这么去做,而他没有按我说的去做。这种“应该感”来自于儿时父母、长辈、师长的严格教育、教训、甚至是苛责。来自父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尊重,对于他们眼里的规矩一旦违反,孩子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我的童年没有受过父母、兄嫂、姐姐的苛责,而是长期以来的相处模式误导了自己。
偶尔的吵闹后,我深知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秉性,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事准则。为此,没有哪个人能一直陪着另一方“应该”这样做。
现在想想自己对儿子的陪伴,从小尊重多与苛责。他现在阳光不失大体,邻居眼里善良、乖巧、善解人意的小哥哥。每次乘坐电梯,让人先进先出,自己按着按键永远是最后一个进和出;进出单元门时,有人同行会主动帮人推住单元门,让别人先进先出。这些都得益于我的宽松放养式的教育,充分尊重他的个体独立性。父母的言行影响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也是促使我学习,改变,让自己活得更充实、阳光。做好榜样的力量。
我一贯不喜欢问“为什么”。考试没考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没考好呢?”,“这事我不同意这样做,你为什么还要做呢?”。。。。。。诸于此类,问了也没有意义。结果都已经有了,还问“为什么”只会让人生厌,所以我从来不问。只会想着下次该怎么做,做好每一步。只问过程,不问结果。长此以往,过程严谨缜密了,结果就不会差。这是我的惯常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