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一群特殊时代下的弃儿,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连根拔起,抛至一个陌生的境地,连同他/她的青春。从此,故乡成他乡,他乡作故乡。他们成了精神上的流浪者,即使和故乡在暌违后重逢,也隔了一层。而在他乡的苦难,由于和着青春,隔着岁月回望,苦涩也仿佛不那么浓烈了,成了不起眼的一个疤痕。
青春,是一个强大的美化工具,它和回忆一起,简化和剪辑了现实。一如童年,常常在不满于当下的回望中,被记忆重塑,赋予“无忧无虑”的美好假象。
知青的苦难被青春绑架,啊,怎么好意思再否定那段知青岁月呢?我们只剩下了青春,否定了那段岁月,就等于否定了青春,实在是,作不到啊!
多残忍啊!如果,承认我们的青春“被”献祭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所谓“理想”,以响应“祖国召唤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名义,甚至它只是场大规模“社会实验”的牺牲品,或政治斗争的工具……
所以,就让我们致想像中的美好青春吧,连“伤痕文学”都太沉重了,让我们忘掉“血色”剩下“浪漫”吧,伤口已经结痂,一遍遍地舔舐又有何益,毕竟,在后辈们不曾经历过沧桑的平庸想像中,那“血色”也涂抹上了“浪漫”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