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到很好的一句话:追求成功是满足衡量标准的过程,追求卓越是创造衡量标准的过程。那么,先搞清楚衡量标准是什么,才能轻松愉快的追求成功和卓越。
衡量标准,是一套价值判断体系,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参与世界的底层建构,它像一把尺子悬在心中,时刻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也决定着我们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衡量标准,很重要。
衡量标准的建立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容易受到什么影响呢?追溯到生命的本源,在我们诞生前这个衡量标准就已经被爸妈模糊建立了,他们的彼此选择已然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判断。随后,在我们出生之后的早期教育里,更是无处不渗透着他们的认知痕迹,甚至我们的语言动作都无不体现着他们的影子,这在生物学上大概叫印随。
比如,妈妈领着孩子过马路时,遇到红灯是否会在斑马线内静静等候,即使对侧没有车辆往来,是否依然坚持等待。亲眼见过一位妈妈手拉着小女孩正准备穿越没有车的红灯,尽管没有车。小女孩说,老师说了过马路不能闯红灯。妈妈说,老师说的对,但是现在没有车经过,没必要花时间多等。说着便径直穿过了那条红灯亮着的路口,小女孩一步一踉跄,似乎很迟疑,但又无力反驳。看到此情此景,我竟然不知道该迈哪只脚走路,我愣在那里思考到底是妈妈说的对,还是老师说的对,我要是那个小女孩,到底该听谁的?毕竟,人生漫漫,比选择如何过马路复杂的情形多的是,该如何判断和选择,才是真的考验呢。
建立了衡量标准之后,如何修正完善和迭代升级?我们的元认知多是建立于原生家庭和普适教育阶段,在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之下,我们建立起参与社会群体活动的基础衡量标准,这把尺子很规范,游走在这样的中规中矩里,我们不至于吃太大亏,当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随着参与社会群体活动的深入,比如毕业、就业、恋爱、结婚,越多丰富元素的人生体验加入进来之后,越需要我们心中这把尺子更加多元化,装备得配齐,性能得提升。毕竟,手持布娃娃和玩具枪,怎能拼得过现实世界的血雨腥风呢?
因此,衡量标准该升级得升级,往往发生在遇人不淑和遇事撞南墙的时刻,只有打破舒适区之后,真正的迭代升级才能发生。用包容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别人,观赏各自不同的生活图景和状态,体会冷暖不一的百态人生。能体验的,亲自去体验,体验不及的,亲眼去看、亲眼去听,没看过没听过的,乍一接触也无需跌掉眼镜,只不过,是万千体验之一,是我们尚未听说而已。武断,看上去彰显权威,但也容易丧失体验。除非,所经历所体验足够丰盛足够饱满,具备慧眼识破或者闭眼识破的能力。
曾经,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傍晚,在人流穿息的过街天桥,被一位陌生人问到:请问北在哪儿?至今,我都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问题,我帮他指了北,也在不断的帮自己找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