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因为方励一跪成名,朋友圈已经看到了各种观点的文章,褒贬不一。我有点搞不清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一跪,我才去看《百鸟朝凤》,刚刚看完回家,因为吃了冰淇淋,胃疼,忍着疼还是想写点什么。
关于《百鸟朝凤》,也许是我们错了。
我看到谈论最多的是悲壮,是一曲唢呐没落的挽歌,是吴天明的绝唱,是传统文化的流逝。我看到有人说陈凯歌曾对吴天明说:您拍这部片子的状态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百鸟朝凤,绝唱哀歌。
真的是这样吗?
不,悲壮只是表象。
我看到了吴天明的克制,也看到了细腻,质朴,隐忍。
正因为此,我猜测吴天明导演对传统文化的没落,有一种理智的豁达,甚至在最后,焦三爷欣慰的微笑,并转身离去的背影,还透露了一种希望。
你想想,以吴天明的资历和经历,他既然要拍一部民俗文化的电影,他一定知道,时代变了,太多太多的民俗文化消失了。这是时代的错?是时代的错就没有对错。
他在控诉时代吗?他在怨恨越来越少的人支持民俗文化吗?我觉得没有。他不至于肤浅至此。他一定在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不讨喜的题材,不能指望票房的电影,甚至会被骂过时,老套,情怀癌。
所以他内敛的、现实的表现了唢呐在这个时代的没落和消逝,并且加入了自己的隐喻:我的电影,就像电影中的唢呐,曾经辉煌,但终将落伍。
我明白,我知道,我懂,我也接受。但是,我爱电影是爱到骨头缝里的,这份热爱永远不会过时。
吴天明。游天鸣。百鸟朝凤,鸣。
这个鸣是悲鸣吗?未必。
应该还有一份不甘,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只要你是爱到骨头缝里,就总能发出有力的鸣叫,吸引世界的目光。
所以,吴天明未必是想吹一曲只能在白事上,只能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听的百鸟朝凤。他也表达了他的理智,他的豁达,他想开了。
所以他一定要拍百鸟朝凤。
我看到不少人拿《霸王别姬》、《爆裂鼓手》和《百鸟朝凤》做对比,认为《百鸟朝凤》不够深刻,没有爆点,游天明和蓝玉学艺的过程单薄,著名的和菜头也表达了这个观点。
不,对唢呐来说,也许这才是真实。
但我仍然认为没有可比性,尤其是《爆裂鼓手》,两种不同的音乐。唢呐毕竟是扎根民间的一种质朴,原生态的音乐,最打动人的正是这种民间音乐的生命力。
也许吴天明导演刻意不想表现学艺有多么苦,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表现多么苦情没有意义,也不是一定苦才深刻,最重要的是你拿出来的是什么。就像李安说的:你本身气要足,这是我讲的格局。所以,我想吴天明导演当然不愿意去乞求什么同情。
不过有一点我心存疑问,百鸟朝凤真的只能唱给亡人吗?我不懂唢呐,可是感觉这应该是一个明朗欢快,百鸟齐鸣,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曲子。
陶泽如演的焦三爷相当棒,为电影增色不少。其实整个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焦三爷酒后吹唢呐那段。徒弟游天鸣第一次出活后看望师父,师父拿出珍藏二十多年的杜康,喝多高兴吹了一曲,那个神态,确实让人相信他是爱唢呐到骨头缝子的。
此时师娘看焦三爷的眼神,让人猜想师娘当年一定是村里一枝花,崇拜唢呐王,跟了他。
我还看到大部分人都提到了一点,关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认为电影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甚至更多的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注定是会消亡的。
不,只要你真的爱到骨头缝子里,就还有希望。
后半部分,没有了拜师礼,没人请游家班出活,大家更爱看唱流行歌女人的大腿,就算出活班子也凑不齐。游天明的师兄们为了生活外出打工,一个被电锯锯掉一个手指,再也吹不成唢呐,一个在石棉瓦厂打工半年咳的厉害,蓝玉也改行做古建,游天鸣在省城西安看到了吹唢呐的乞丐,而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百鸟朝凤的只有游天鸣。
注意,最后焦三爷的离去是欣慰的,或许是他相信了游天鸣会坚持到底。最后那一段,我忍不住掉眼泪了。
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么好,也没有你认为的那么糟。时代确实变了,很多东西消失了,但是时代还在变,很多东西还会回来的。
我不知道游天鸣会不会挣扎,会不会坚持到底,哪怕只有我一个人,哪怕就是死,我也不放弃唢呐。
但我突然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只要你坚持,总有一种方法不会让你消失。
这个时代不是网络时代吗?不是网红时代吗?为什么游天鸣不可以成为一个网红?让唢呐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只要拼死都要吹唢呐,这份执着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不是还有人喜欢唢呐吗?不是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吗?不是要文化复兴吗?不是还有很多人有情怀吗?
只要还有人真正热爱,它就不会消亡。
我们都说传统文化要创新才能活下去,真的爱到骨头缝子里,就不要只是传承,加上创新,不信活不下去。
我听一个人说,他们那里有钱人还是会请唢呐,穷人放大喇叭。
我不敢说《百鸟朝凤》一定惊艳,但我可以说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一个真正的手艺人是有尊严的。
最后还是想说:焦三爷不会下跪,他说吹,继续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