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起自己的人生痛苦至极,爱人不体贴,孩子不听话,单位不重用……数落不完的不如意。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痛苦的情绪往往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足以摧毁我们的人生,如果你有,赶紧扔掉它们吧!
说到不合理信念,我们要先了解情绪ABC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该理论提出引起我们每个人不良情绪和后果C(Consequence)的不是事件A(Activatingevent)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信念B(Belief)。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比如下级认为是上级处罚了自己导致自己闷闷不乐,其实真正引起这种情绪的是对被上级处罚这件事情的看法和信念。而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却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被上级处罚,有人认为工作失误理应受罚,下次做好即可。有人认为上级是和自己过不去,以后自己日子不好过,于是闷闷不乐。
什么样的信念是不合理信念呢?心理学认为人的不合理信念有三种特征:
一、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于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万事万物都显示着一种平衡,生活没有你期望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担心的那么坏,扔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吧!人生的路上,我们可以收获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信念。我想起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蔡志忠无疑是睿智的,我们只要换一种想法,有意识地改变不合理信念,树立合理的信念,便可以拥抱美好的生活。
舒心
2018/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