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课班里总是乱哄哄,开始大部分同学还能认真听讲,但进行到二十分钟后,一个个就坐不住了。有自己抠手的,有和同桌说话的,有自己唱歌的,有敲打课桌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市场一般,热闹极了。尽管“谁最棒”口令能及时制止这种行为,但是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把大量精力花费在整顿纪律上。于是,我决定从最爱跑神的孩子开始。
把小A叫到办公室,还没开口,小A已经满眼是泪,我猜想他在后悔。“上课时要注意听老师讲课,不要想其它的事情。明白吗?”“可是老师,我的脑子里会自己浮现出奥特曼、滑滑梯、大转盘。”小A委屈巴巴地说。“那你就控制一下自己,不去想它,只听老师讲话。”“可是,我还是会想。它自己就出现了。”“那你尽量不要去想。”我认为自己的语言很苍白,大脑极速飞转,以寻求更好的办法给孩子。“每当你跑神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小A,好好听课。四个字,在脑子重复念十遍,我保证,你在十分钟内不会再想。”他不说话了,“可是,我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不当少先队员又怎么样?每天都要戴红领巾,如果忘了戴,怎么办?麻烦。”我心头一惊,不知道10后的脑瓜里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争做少先队员,那可是我们幼时的梦想。于是,我严肃地说:“孩子,少先队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少先队员的前身是革命儿童团……加入少先队,表明这位同学很优秀,我们要争取戴上红领巾……”小A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师,我知道了。怎么做才能当上少先队员呢?”小问号又来了。“老师讲课认真听,老师写字看黑板,不乱说话不跑神呀……”孩子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第二节上课,他不再心不在焉。我相信他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味批评、指责,只能让孩子厌烦。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观察现象后,寻找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予孩子合适的方法,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有“径”可寻,有“法”可依。只有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心底深处的想法,才能更好指导孩子行为。盲目的猜测只会增加教育失败的几率。所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比“应该怎么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