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性战役:安庆-祁门会战。
这一战极其精彩,是曾国藩一生主持的所有战役中最重要的一战。曾家兄弟也是通过这一战,奠定他们在人类军事史上地位的。
这一战里有曾国藩战略思想最精华的部分。
敌我双方基本态势
陈玉成和李秀成全面接管太平天国军事指挥权后,决定继续使用所向披靡的“声东击西”战略。
而大清这边,作为一国之君的咸丰,在统筹全国局势方面只有两个战略:一,让大臣互相制衡;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所以每次太平军一调兵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咸丰一定会中计。在咸丰和太平军对峙的十余年里,次次都中招,被他因此害死的大清将领不计其数。
按照曾国藩的推算,这段时间太平天国不仅没有因为石达开出走而削弱,反而人数增长了将近十倍。许多被俘的清军,甚至是被俘的湘军也都加入了叛军阵营。
天国大获全胜对大清是个坏消息,但对曾国藩却是个好消息。
曾国藩一直想要实权。当时江南半壁最重要的疆臣就是两江总督(统治江苏、安徽和江西)。曾国藩带兵主要就是在这三省,他梦寐以求的就是两江总督。
天京变乱后,只有江苏和安徽还在太平天国控制中。所以咸丰给谁两江总督,就等于承认谁是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
当时两江总督空出来了,大清人才丧尽,咸丰只能让曾国藩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两个月后,咸丰让他以钦差大臣督办三省军务,等于给了实权,承认了曾国藩是对抗太平军的新统帅。
此时,曾国藩手握50万重兵,八旗、绿营也都归他指挥,相当于控制了半个天下。
大戏开场,决战在即
曾国藩在三河战役后,心法大为增进,制定出来一套总战略:结硬寨,打呆仗。这套战略有三个要点:
第一,决策时要综合全面,瞻前顾后,穷尽一切手段掌握信息,眼到耳到心到口到;
第二,一旦决策完成,就坚决贯彻执行,拒绝一切瞎指挥,手下将士也杜绝浪战;
第三,以己之不可变,待敌之可变,等待敌人出错,把握时机发起最后总攻击。
经过一年多修整,走出战败阴影的曾国藩在通盘考虑后,决定亲自带兵,寻找太平军主力决战。
曾国藩花了大精力和时间,综合了很多意见,最终选定安庆和祁门作为决战场所。
安庆不仅是长江上重要的水上补给线,还是江苏和湖北之间的枢纽。如果能拿下安庆,也能阻止太平军会师。
这时病重的胡林翼为了成全曾国藩,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干将多隆阿、李续宜、鲍超都调给了曾国藩,基本上是倾囊而授。
太平军这边,在新将领指挥下,制定了双重进兵战略:陈玉成在江北重点打击曾国荃的围城部队;李秀成带部队在长江南岸击破祁门大营。
曾国藩定下来包围安庆这个总攻略后,谁劝说都不管用,坚决不再改变。最后他就是用这个心法,破解了陈玉成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之计。
为了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曾国藩决定把“结硬寨打呆仗”心法贯彻执行到底。因此行军作战如同蜗牛爬行,像土拨鼠一样一点一点暗无天日地往前拱。
事实上,面对英王和忠王这样的野战高手,曾国藩只有选择诱敌深入,然后择机出手,才有胜算的可能。
李元度浪战,首战落败,湘军一度陷入绝境
祁门东有两处关键要冲:休宁县和徽州城。在休宁县失守后,无人可用的曾国藩,同意了主动请缨去守徽州城的李元度方案。
要知道一旦徽州失守,祁门就危险了。曾国藩对李元度也是再三叮嘱。但李元度出兵后没能听话,大意浪战,导致徽州失守。
徽州沦陷给曾国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战略态势瞬间逆转。这时,他只能病态死守,苦撑待变。
因为刘秀成的目标其实不是祁门,而是想声东击西引诱曾国荃出兵回救,所以曾国藩死扛到底,坚决不让其他人回援祁门。
持久战迎来了最后大转机
接下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包围与反包围的血战,曾国藩抱定必死决心,在等一个关键时机:“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到最后安庆城外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圈同心圆,最激烈的时候五圈环环围困。
最里面那圈是安庆城里的太平军;第二圈是带兵修战壕围困的曾国荃;第三圈是集结了十八座大营在外围困曾国荃的陈玉成;后来50里外的多隆阿带队回师包抄了陈玉成;第五圈是最后带兵前来支援的洪仁玕人马。
在经历了多番拉锯战和最后的人肉血战后,最终曾国藩在安庆会战中大获全胜,名垂青史。
最后再总结下曾国藩心法,结硬寨打呆仗,这也是培养高效执行力的根本方法。
做决策的时候穷尽信息,多方考量;一旦决策完成后就坚定不移地执行,拒绝任何瞎指挥、杜绝浪战、断绝一切侥幸心理和机会主义思想。
当你做到了这两点后,接下来不管你遇到怎样的高手,只需耐心等机会到来,全力出击,最终就能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