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寂静的春夜喜雨中,手拿一本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如痴如狂。书中第一个出现的主角,就是闪耀着圣人光辉的米里埃先生,是他,在那个遍地悲惨的世界,用仁爱与良善,救赎着一个个悲伤的灵魂。
将苦难化为慈悲的圣贤
青年时代的米里埃先生,是个长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的贵族公子。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彻底毁了这位贵族公子的家园。他逃亡到意大利。他妻子罹肺病已久,没生下一儿半女便客死他乡。此后,法国旧制度解体,他家破人亡,流亡到意大利国。
遭此劫难的米里埃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他将所有的困难化为慈悲,以神甫的身份来帮助更多苦难中的可怜人。虽然贵为主教,他却将自己的宅邸改为医院的病房,还将自己的钱财捐赠给穷人,自己过着极其简朴拮据的生活。
米里埃先生常常为了帮助穷苦人而风雨无阻地外出,每当寒冬来临,米里埃先生首先挂念的是为那些缺衣少食的穷苦人排忧解难,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着实堪比圣人。他会为一只黑乎乎,毛茸茸的大蜘蛛,像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自言自语说道:“可怜的东西!这不是它的错。”他还会为了不踩着一只蚂蚁而把脚给扭了。 他对天下众生的悲悯之心,让周围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的。
他经常指出:”做一个圣人,是例外;做一个善人,是规定。可以徘徊、失责、犯错误,但要做一个善人。尽量少犯罪,这是人的戒律;绝对不犯罪,这是天使的梦想。尘世间的一切都有罪。罪恶好比是引力。”
圣贤的大门永远敞开
他家里的大门从来都是敞开着的,谁都可以进来,一进门,便是他的屋子。漆黑的深夜里,他也从不害怕。他说:”医生的门绝不应该关闭,神甫的门应该永远敞开。”
医生治病,治疗的是身体,不论对方富贵与贫穷,都必须得责无旁贷地竭力治疗。神甫的大门永远对所有人敞开,无论怎样的人,有罪无罪,他都会施以援手,给以精神上的治疗,其中,救赎更多的人,几乎都是悲惨世界中的穷苦人,毋须任何回报,只要你无处可去,都可来此。
在他看来,小偷和凶手并不可怕,那只是外部的危险,是小的危险。可怕的是自己,偏见和恶习比小偷和凶手还可怕。最大的危险存在于可怕的内心,对有损于心灵的危险,才是真正需要提防的。
周围有人曾经问:”主教大人,让大门昼夜向任何人敞开,是不是有失谨慎?家里的安全防卫如此之差,难道不怕出什么事?”主教就会严肃而温和地回答说:“如果上帝都不看守这房子,任何人看守都无济于事。”说完,他就把话题岔开了。
深以为然,锁只能防君子,是君子就用不着防的,而小人正想偷窃的话,即便是上锁了也防不胜防。
圣贤的勇敢是心境恬静
表面看来一向温文尔雅的人,常常做出一些伟大勇敢的惊人之举。他说”神甫的勇敢应该是心境恬静。”
他孤身一人骑着驴子,翻山越岭,穿越土匪出没的荒野地带 ,到达一个平民牧区传经授道半个月,大家担忧地以为他被强盗害死了。最后,他不仅仅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还带回来强盗送来的大教堂圣物。正是他的大无畏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化了化身为魔鬼的强盗,原来,人间的善恶只是一念间。正如他所言,”我在世上不是为了守着我的生命,而是为了守着世人的灵魂。”
为了救赎更多人,他抛却了社会活动家使得他无家可归的血海深仇,只身前往别人视如魔窟的荒凉山沟,给一个社会活动家以临终关怀,一心想拯救他孤独的灵魂。
这位社会活动家的一生都是在研究、思索和冥想中度过的。六十岁时,他服从社会事务,保家卫国有功,也因此想主宰人类,摧毁和反抗暴政,挺身而出过帮助受压迫的人,安慰苦难中的人,竭尽所能做善事。后来,因政变而遭到驱逐、围捕、受到迫害、诽谤、嘲笑,被人诅咒,被剥夺了人权。在无知而可怜的群众看来,他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是他不恨任何人,离群索居,直到八十六岁,将死之时,身为主教的米里埃先生来了,向这位社会活动家跪下来为他祈福。
信仰不同的俩人都在做同样的善事,一个大受排挤,另一个大受称赞。最后,社会活动家临终前的一席话攻破了主教心中的堡垒,彼此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划亮了文明的火花,点燃了主教不一样的内心世界!此后,有人提及这位社会活动家,他就会指指天空。从此,他对社会底层的人有着更多的悲悯仁爱之心。
圣贤的睿智人生
神甫眼中,奢侈是一种罪过,会使人感到缺失真正的仁德。他成天接触穷人,与各种不幸、厄运、贫苦打交道,身上总能留着清贫的痕迹。
他义正言辞怼那位对他人冷嘲热讽的元老院议员,直言他丧尽天良仍不知悔改的丑恶灵魂。他一直在寻求超越动荡不安的人世之外,能够清楚的真理、正义和仁慈的光辉。
他倡导乐善好施,慈悲为怀的仁德。坚持行为圣洁,态度和蔼,虽然因为超凡脱俗而门庭冷清 ,却深受周围所有人的钦佩,他是一位真正贤明之士。他有一套特别的人生哲学,那些思想时常会在苦难的人身上萌芽、形成和发展,他的人生智慧自带光芒。
至此,只是这本名著的一小部分。雨果作为一代文学巨匠,把文章的开头围绕着神甫米里埃先生的故事展开,究竟寄托了何种情怀在这个神甫身上呢?
他的一生没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他只是在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祈祷,举行仪式,进行施舍,安慰悲痛的人,在园子里种菜,勤俭节约,博爱待客,勤于律己,学习和工作,这一切的善言善行,充实着他的每一天。
在伟大的信念渗透下,他的思想是那样博大睿智,温良和善,那海纳百川的品质和沉思的神态而更让人肃然起敬。
他经常背靠残败的葡萄架,坐在一张木凳上,透过那些果树孱弱佝偻的身影,凝视满天星斗,无限的穹苍供他遐想,灵魂在同深邃的宇宙进行神秘的交流!犹如点燃的一盏灯,在满天星斗的黑夜中发出光芒,天地万物光辉灿烂,令人悠然神往。
他深知自己的作为主教能力,却依旧谦逊平和,彰显他对芸芸众生的平等和尊重 ,他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对苦难之人和临终的人关怀备至。当时社会环境的惨不忍睹,让他心中充满悲悯,当时的世界,是一个遍地悲惨而需要他灵魂救赎的人间炼狱。
如此凌驾于世俗之上的鲜活人物,高尚却不矫揉造作。他无疑是“悲惨世界”中的一剂良药,治愈众生疾苦,在黑暗的世界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圣贤的精神温暖人间
圣贤的善良与仁爱闪耀着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人性光辉。人生不一定人人都成功,不一定人人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
孔子在《易传》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老子也说:“大道无为,上善若水。”
普天下各种正向的宗教党派都在倡导善言善行。咱们国人大多信奉“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然而,有多少人能信奉“达则兼济天下”?大多数人为了温饱而拼搏,遇到乞讨者能给点零碎钱。或许,这样的行为在物质上对贫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在精神层面,却会像冬日的阳光一般,融化行乞者那颗快要冻结的心。
前几天在简友文章中提及到的杀人狂魔,那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因为原生家庭的淡漠,导致他从小种下了冷酷与仇恨的种子。爱,是一切的根源!这孩子缺爱!假如周围的人对他多一些关爱和温暖,假如网络环境能够净化到更多人文关怀,假如生活中出现了《悲惨世界》中的圣贤来感化他,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被社会边缘化的杀人狂魔了。仁爱与良善可以让世界少一些淡漠,多一些温暖,能够感召罪恶的灵魂走向光明。
满怀仁慈和善良的人永远懂得为人考虑,知道与人为善,和人言语,不揭人短处,凡事低调随和,总会替人考虑, 给人留余地,让人有路可走。会对深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人播种, 给人温暖,让人感知生活的和谐美好。
每一份仁慈和善意都是生命的希望之光,带给他人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拥有仁慈和良善的人,既赠与他人幸福,又让自己的人生从容无悔。
仁慈和善良是一缕最美的人性光辉,是和谐、美好之光,只要人人心中充满善良和慈悲,就能感动和温暖人间,就能让生活更加祥和美好。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圣贤精神,让仁爱与良善的种子遍地开花!愿人间所见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