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286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0

【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大意】子张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明辨疑惑。孔子说:“把忠信做为自己的根基,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于道义,见贤思齐就是提高品德;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希望他什么都好,幸福快乐;那天不高兴了,恨他的时候,恨不得他死了,才高兴。一会要他生,一会又要他死,这不就是惑吗?”

【一点启示】崇德、辨惑,核心就是突破自己的好恶,不以自己的情绪为标准。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忠信、徙义、客观为准。不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和带偏,培养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并坚持不懈的日日反省,久久功成。

【浅谈】

(1)崇德,提升自身的修养;辨惑,去除自我垃圾情绪的干扰。目标都是不纠结、不情绪化,去主观。从而排除干扰,直道而行,与他人更好的合作,获得自身更多良性的发展。

(2)子张早年是一个比较偏激的人,所以针对他的问题,老师循循善诱,一一做答。

(3)提高修养,先做到曾子说的三省吾身,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和原则是忠信,从他人角度出发,以尽心竭力、为人诚信为本。

(4)徙义,义者宜也。合不合义,关键看合不合当时当地,但无论怎样改变,以道义约束自己的行为、意志。同时合道而不僵化,同流而不合污,外圆内方,不被所谓的道德宗法扼杀。有基本的立场和底线,同时又懂得变通,有合宜的灵活性。

(5)人有时为什么会纠结,人是感性的动物,说话办事很难不被感情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上升到一切判断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情感出发,这无疑是一种伤人又伤及的行为。

(6)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做什么都对,甚至甘愿为对方牺牲一切;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切闪光点都会因为你个人的厌恶灰飞烟灭,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这种思维方式是缺乏思辨、没有原则的,时间长了,我们很难交到朋友、与他人合作或者收获良性的亲密关系。

(7)爱之,希望他永生;恨之,立马消失,甚至超出底线。这就是惑,对他不客观、矛盾!他的死活不取决于他本身的价值,而是你的内心情绪,取决于我喜不喜欢、高不高兴。公正、公允、公平,这是批判性思维,而惑是情绪化思维。

(8)做一个有原则、有准则的人很难,但这是对的。孔子老子一直在讲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只是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反复在讲。

(9)其他版本还有这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你离开我不是因为她家有钱,而是你心变了。一个人好恶太深,就如同这个怨妇了,怨气太重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颜渊篇第十二」10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
    善氏阅读 608评论 0 1
  • 《论语》原文 (完整版) 重拾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兰陵笑笑生666阅读 551评论 0 0
  •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篇 ”,主要集中表达了仁、礼、政三者的关系内容。 回顾上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海挽天文化传播阅读 2,735评论 19 139
  • 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
    韩家大少阅读 901评论 0 0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90评论 16 22